【读书·哲学的慰藉】(二)苏格拉底质疑世界


对待自我之外世界的声音,是因为“不就是这个样子的嘛”而照单全收?苏格拉底说未必。

语言是苍白的,这就是德波顿必须借助名画来展现苏格拉底临危赴死的镇定的原因,德波顿可不止是选取了一幅名画,他的努力是在说明伟大的哲学家,最后一刻的坚持正是不随俗,信仰真理的升华。

3名雅典公民起诉,500名陪审员中的360名判定苏格拉底有罪,苏格拉底在放弃哲学和死刑之间选择了慷慨赴死。后世画家从饮鸠赴死的一刻获取了无穷无尽的灵感,极力塑造苏格拉底永远的无畏。

德波顿一语掷地,苏格拉底的自信绝不是“一时冲动或匹夫之勇”,“哲学给苏格拉底以坚定的信仰,使他面对千夫所指能够保持合乎理性的而不是歇斯底里的自信”。

起源于古希腊“哲学”一词有极简的解释“爱智慧”,一个“智慧”包含了有别于普世的“常识”,“规范”的与众不同,一个“爱”,发自内心,值得所有探索,思考,勤奋,勇气和义无反顾。

社会依“规范”维持秩序,并不意味“规范”合乎情理。敢于质疑“规范”,首先是来自内心对“规范”的深入思考,没有落入“人云亦云”的俗套,其次是对抗异议,承担诋毁,甚至遭受毁灭的勇气, “规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人们迫于强势的无奈,更多的是背后你死我活的利益纷争。

挑战“规范”说到底是指出了为大众认可的观点,为大众所践行的行为的错误,大众在意对他们行为价值的示威远远大于观点本身的正确与否,他们忙于顾及尊严,维护利益超过了对事情本身的关注。

德波顿列举了苏格拉底关于勇敢,美德与富贵的两段精彩对话,苏格拉底把对真理的追求融在严谨的,步步为赢的论证中间,而非逞一时口舌之快的机巧表演。苏格拉底并不想否认一切,他所想做的是被公认为显而易见的“当然”,恰恰有很多不一定合理的地方,这就要求每一个人能够献上独立的思考,稍加推理得出令人惊讶的结论。

苏格拉底建立起一套由常识论断,假象情景,识别例外,重新修订,发现真理组成的思辨方法来检验当下“常识”的合理与否,它的可贵之处在于,“这样达成的意见可以经得起狂风暴雨而信心不动摇”。

70岁的苏格拉底在雅典遭受审判,他很清楚自己不会胜利,他所坚持的真理,是来源于合理论证,而不是因为大多数接受的原因,他不畏雅典公民的诬告,不畏陪审员的偏见。

苏格拉底面临的已经不是对错,而是人们对他总是持有怀疑态度的痛恨,对世界质疑惹恼了慵懒的人们,打破“常理”让他们极其不舒服。

并不是苏格拉底在法庭的抗争和临死前的镇定为他赢得了“同时代中最勇敢,最智慧,最正直的人”的赞誉,反倒是他的一贯如此给了他更多底气。

想要给予与世不合一个标准的答案往往会由于具体事件而分散游离。苏格拉底的质疑和推理一直在告诉人们,“一种思想或行动是否有价值不取决于它广受赞同或广受攻击,而取决于它是否合乎逻辑规则”。哲学家树立的榜样“永远听从理性的律令”是应对不合世界的利器。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哲学的慰藉】(二)苏格拉底质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