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络丨足太阴脾经

1.足太阴脾经:

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本经经穴分布在足大趾,内踝,下肢内侧,腹胸部第三侧线。起于隐白,止于大包,左右各21穴。

2.足太阴脾经循行:

从大趾末端开始(隐白),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经核骨(第一骨小头后(太白、公孙),上向内踝前边(商丘),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上膝股内侧前边(血海、箕门),进入腹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中极、关元),属于脾,络于胃(腹哀;会下脘、日月、期门),通过膈肌,夹食管旁(食窦、天溪、胸乡、周荣;络大包;会中府),连舌根,散布舌下。

      它的支脉:从胃部分出,上过隔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经。

      脾之大络:穴名大包,分布于胸胁。

3.重点腧穴:

1)隐白

【定位】 足大趾内侧趾甲角旁0.1寸(的爪甲根部)

【主治】 月经过多,过时不止,崩漏;便血,尿血、吐血等慢性出血;癫狂,多梦、烦心善悲、惊风(慢);腹满、腹胀、暴泄、善呕、心痛、胸满、咳逆、喘息。

2)太白

【定位】 第1趾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凹陷处;第一zhi跖趾关节后缘,赤白肉际处取穴

【主治】 腹痛、肠鸣,腹胀、呕吐,腹泻,痢疾、饥不欲食,胃痛,便秘、痔漏、脚气、心痛脉缓、胸胁胀痛;体重节痛、痿证。

3)公孙

【定位】 第一蹠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 胃痛,呕吐、饮食不化、肠鸣腹胀、腹痛,腹泻,痢疾,多饮、水肿、烦心失眠、发狂妄言、脚气。

4)三阴交

【定位】 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方

健脾利湿,兼调肝肾

【主治】 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诸症,消化不良;月经不调、崩漏、经闭、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难产、产後血晕、恶露不行、阴挺、赤白带下、症瘕,阴茎痛、遗精,阳痿、疝气、睾丸缩腹,小便不利、 遗尿等生殖泌尿系统疾患;心悸,失眠,高血压,湿疹、水肿;下肢痿痹;阴虚诸症。

5)地机

【定位】 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在阴陵泉下3寸,当阴陵泉与三阴交的连线上取穴

【主治】 痛经,崩漏,月经不调,女子症瘕;腹胀、腹痛、食欲不振,腹泻,痢疾、小便不利,水肿。

6)阴陵泉

【定位】 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主治】 腹胀,腹泻、暴泄,水肿,黄疸,喘逆、小便不利或失禁、阴茎痛、妇人阴痛、遗精;膝痛。(祛湿的要穴)

7)血海

【定位】 屈膝,在髕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髕骨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度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对侧取法仿此。

【主治】 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股内侧痛;瘾疹,皮肤湿疹,丹毒。

8)大横

【定位】 脐中旁开4寸

【主治】 腹痛,小腹痛、腹泻,虚寒泻痢、大便秘结。

9)大包  脾之大络

【定位】 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侧卧举臂,在腋下6寸,腋中线上取穴

统血养经,宽胸止痛

【主治】 气喘;胸胁痛;全身疼痛,急性扭伤,四肢无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十二经络丨足太阴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