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的问题行为,你需要换种思维方式

引子

停更了一个月,带俩宝旅游去了,感谢各位的不离不弃,今日起恢复周更。

带俩宝出门的日子,不同于大宝去幼儿园的日常,这一个月俩宝是朝夕相处,互动的时间与频次大幅提升,再加上是假期,全家人一直在一起,对俩宝互动的干预明显增多,这些都对俩宝的互动模式有着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期间的变化让我感触颇深。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一种分析行为模式的方法(主要是俩宝的)。

 

冲突事件频发

随着小宝年龄渐长,慢慢懂事,她与大宝的冲突开始增多。她知道了物品的所有权,开始捍卫自己的权益。而当小宝的自主意识增强,越来越多的开始对大宝说“不要!”之后,大宝也越发对这个不再听话的妹妹失去了耐心。

大多数时候,我不参与俩宝的冲突。这个旁观的过程很有趣,我发现很多家庭面对孩子的成长,他们父母的反应与我家大宝极为相似,从开始的百依百顺,到后来因孩子不再顺从而开始严加管教。也因此,亲子冲突从孩子两三岁开始出现,在青春期达到顶峰。

有一阵大宝很喜欢抢小宝的玩具,小宝拿什么他都要抢,小宝自然不肯给,于是冲突开始,在两人的争抢中,小宝会躲,会哭,会叫,会拍打,会跑来找我告状。一般小打小闹我都是旁观后引导加安抚。

而外出旅行的这一个月,俩宝的这种互动变得简单并且固化了。

无论大宝出于什么目的,只要大宝强行干预了小宝的举动,比如抢她手中的玩具,听我们的话阻止她要进行的动作,在她表示过“不要”以后还继续进行的任何行动(诸如捏她的脸,挡住她的视线),小宝的反应简单直接,全部都是:尖叫。

在家叫一嗓子也就罢了,出门在外,公共场所居多,尤其是安静的餐厅,博物馆,飞机火车上之类,带个嗷嗷尖叫的宝宝同行,想想旁人的反应吧…

 

因果论与控制论

为什么会这样?让我们从因果论谈起。

因果论一般人都知道,就是说万事万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原因和结果。人类的大脑很聪明却也很懒,所以最喜欢因果论。遇事想想为什么,找到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联,以后再碰到类似问题不就省事了么!

所以从因果论来分析,我家小宝为什么尖叫?因为她哥惹着她了呗!他哥一惹她,她就尖叫。原因结果都找好了,怎么解决也就简单了,让她哥别惹她呗!怎么让她哥别惹她呢?说呗!说了不听怎么办?打呗!

你看,大部分家庭都是这样分析问题,然后简单粗暴处理的。在复杂的关系互动中,因果论显然已经不够用了。接下来让我们来看控制论。

控制论是指,人们会按照自己的目的,改变条件,使事物朝着自己需要的特定方向发展。因此,控制论的精髓在于两点:目的和信息反馈。

用控制论的观点来看我家俩宝的冲突事件,就一目了然了。

先看小宝。小宝尖叫的目的是什么?很明显,是获取我们的支持,帮她搞定阻碍她的大宝。为什么会选择尖叫?因为在她尝试过的各种求助方式中,尖叫和大哭是我们反应最快的,尤其是在安静的公共场所。为了迅速让她安静下来,面对年龄尚幼不懂事的小宝和始作俑者且懂事的大宝,我们会训斥谁无需多言。

为什么没有选择大哭?因为哭指向性不够明确,在其他需要表达情绪的场合也会大哭,所以哭并不能在第一时间让我们明白是大宝干涉她了。

于是,在她明确的目的下,通过我们给予的稳定反馈信息,她形成了只要大宝动她,她就尖叫的稳定行为模式。

再看大宝。他干涉小宝的目的是什么?我想只能是吸引我们更多的关注。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方式来获取关注?因为小宝年龄较小,我们出于自然生存需求也会关注她多一些,大宝从关注点切入,获取关注的成功率肯定会高一些。当然,这只是可能性,接下来就需要信息反馈了。

他一动小宝,小宝就会尖叫,瞬间吸引我们的关注,之后无论是惩罚还是贿赂,他都成功达成了目的。小宝的尖叫和我们的关注,同样为他提供了稳定的反馈信息,强化了他的行为模式。

开始改变

分析清楚后,怎么解决就很容易了。目的是他们的,我能影响的只有反馈信息。

当小宝再尖叫时,我平静的告诉她,这样不好,爸爸妈妈都不喜欢,不愿意可以跟哥哥说,不要动我。并在她不尖叫而改说不要动我的时候,大力表扬。

在大宝干涉小宝,而小宝表达自己的意愿后,如果大宝继续发起冲突,不批评不贿赂,直接带小宝离开。平时多关注大宝,表扬他因长大而能做到的事情,给他看小时候录制的他点滴进步的视频。

只用了4天时间,小宝就不再刺耳的尖叫了。

也许你会好奇,控制论有这么神奇?也许你会撇嘴,小孩子哪会想这么多!

不妨试试。

很多时候,行为的结果,就是行为的原因。

你可能感兴趣的:(面对孩子的问题行为,你需要换种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