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县城,神秘又安静的中元节

小时候哪里知道"中元节"这么正经的学名, 南方县城管这个节日叫"七月十四", 通俗一点的叫法是"鬼仔节". 每年差不多到了这个时候, 夜里的路口边, 巷子里, 或者马路牙子上总有人在烧, 或者已经烧过了一小堆的"衣纸".

"衣纸"是一个统称, 里面有一些彩色的纸片, 有不同币值的冥币, 后来还发展到有"电视机", "洗衣机", "仆人", "小汽车" 等等. 在香港的街头, 踏入农历七月, 晚上有时候你会看到一些黑黑的小铁桶, 也是老百姓拿来烧"衣纸"的.

除了烧"衣纸", 这一天一般都会吃得隆重一些, 正儿八经是个节日. 县城的人们一般会杀一只鸡, 买两块猪肉, 还加上一点生菜, 或者柚子, 苹果之类的.

鸡和肉煮熟了, 备好了米酒, 先到院子, 阳台或者家里的"神位", 点上红蜡烛, 烧上三炷香, 敬酒, 作揖拜一拜. 有时候老一辈也会教小孩子讲几句"拜神"话 -- "希望祖先保佑身体健康, 出入平安, 考试顺利" 之类的. 敬拜完祖先, 各家才会端着鸡和肉, 回到厨房做好了一家人一起吃.

小时候都喜欢热闹的节日, 端午, 中秋, 春节, 这些才是心中的白月光, 有龙舟, 糖果和新衣服. 然而人总有那么一些瞬间, 突然会被一些想法刺激, 比如高三的某一节英语课上, 老师突然说起来, 热闹的节日固然好, 但都太"cliché",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太"套路"了, 恭喜和祝福的话年年一样, 他喜欢清明节, 因为扫墓的时候家族的人还是会聚在一起, 安静地回想和讨论下身边的人和事, 致敬先人, 珍惜眼前. 每年此时都温习一下自己的根, 自己的祖, 从这个角度来看, 清明节是意义更为深远的一个节日.

我不知道其他同学有没有听进去, 但这个想法跟一个闷雷一样, 炸开了我不少反思的脑洞, 从此"安静节日"这种想法也在心里生根发芽. 年级长是我们的英语老师, 小小个子的他是城里早年留学英国回来然后到了重点高中担任要职, 如果说我的英语渣基础得到了质的飞跃, 那一定是他的启蒙, 哪怕只教了我一个学年.

且不论唯物与否, 我们也不知道世界上有没有神灵, 但南方县城的人民, 乃至中华民族远古以来就信"天", 信"头顶三尺有神明". 这也是一种敬畏, 有点敬畏总是好的, 哪怕是对一些未知的主体.

中元节也是一样, 这个农历七月里, 老一辈会有说法晚上不要出门, 尤其是小孩子不要出门. 小孩子不要出门是因为怕受惊, 成年人不出门, 是要让出空间来给另一个世界的生灵. 南方县城还有一些善良的人们, 除了祭拜自己的祖先, 还会特地在马路上烧一些"衣纸", 给无主的灵, 希望他们也能得到慰藉.

试想下, 在浮夸又闹哄哄的当下, 如果有一个月大家不加班的话, 入夜就回家, 安静地过过日子, 含饴弄孙或者挑灯夜读, 哪怕是看看手机和做做饭, 把城市空一空, 偶尔不那么车水马龙, 好像也不错.

你可能感兴趣的:(南方县城,神秘又安静的中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