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中国 126 西安回民街

本文为饮食文化游记《寻味中国》第126篇,老街夜市系列的第17篇,您可关注作者或同名微信公共号阅读相关文章。

“饮食街”、“美食城”这种现代词汇的历史只有十几年。即便是最繁华的大都市,以前也未曾有过专做吃喝生意的街道。那时候人们逛街购物,多是找家小店来碗面条、小笼包,或者买些点心、卤肉带回去,宴请贵宾才会进酒楼。这些酒肆、店铺也都参差于大街小巷里,没可能集中——餐饮消费市场并不大。

能活到现在(或者挂羊头卖狗肉骗到现在)的酒肆就成了百年名店,声称还在用太爷爷煮茶叶蛋卤水的熟食铺子,就是所谓的百年老字号。

现代饮食街中最具代表的,当属西安回民街,也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上世纪九十年代,西安一批做饮食的回民在鼓楼后北院门街租房开店,这条三百米长的饮食街逐渐成型,并伴随着餐饮市场和西安旅游的发展而兴盛繁荣。

需要强调的是,这条现如今被称为回坊美食一条街的北院门,做餐饮的历史并没多长,以前住的也不都是回民。民国时期还是陕西省政府所在地(不然也不会叫北院门)。

30年代的鼓楼  来源:腾讯网

十六年前的冬天,我第一次来到向往已久的西安。安顿没两天,妻子就兴冲冲地带我去回民街,为的是让我见识最正宗的西安风味。

到回民街已是晚上,穿过高大气派的鼓楼,就是被称为回民街的北院门了。道路还算宽敞,两边摆着很多露天摊位,卖的都是当地的特产小吃,柿子饼、狗头枣、核桃之类山货自不必说,琼锅糖、水晶饼、石子馍、花生酥、绿豆糕、五香花生米、八宝油茶等等西安特产更是琳琅满目,都还是传统包装,黄纸扎出四方体,上面压一张红纸,用纸绳扎紧。也有热乎的,甑糕盖在棉被下,揭开来白气蒸腾。

餐馆占了沿街铺面的绝大多数,其余的也都是卖特产的,有几家在门口摆着长桌台秤,卖的是回民街最有名的腊牛羊肉,肉块很大,表面红彤彤的,质地却是酥烂细嫩,和常见的硬实弹口的卤牛肉完全不同,堪称西北一绝。

早期的回民街 年代不详  来源:一起扣扣网

回民街的店面都不算大,多是两开间的中式砖房。店家也在门口摆着桌子,当街做些吃食,炒凉粉、凉皮一类。入夜以后,门口最拉风的当然是烤肉摊子。回民街上的烤肉架子特别大,火极旺,两三个伙计一起干,从架子旁堆成小山般的肉串中抓来一大把,铺满在铁架上,那边快烤熟了,伙计两手抓起几十只,团成一把,就像是小半只刺猬,举起来上下翻飞,在旺火上翻滚,一把孜然撒上去,青烟乱窜,油星四溅。这粗犷的动作令我大开眼界,与之相比,南方的小铁皮架子烤羊肉串就像是在绣花。除了烤肉,还有烤马面鱼、烤油馍。我还没整明白,就被妻子一把扯进一家店。显然她比我更兴奋。

回民街上的餐馆大同小异,都写着“老X家”,牌匾古色古香,书法或古朴或遒劲,被油烟熏得发亮。内部的装饰也都是中式风格,方桌长凳,墙上一定是挂满了名家书法和大幅照片,照片里多是文人,也有明星,显然贾平凹这些人将回民街吃了个遍。不仅是在回民街,西安所有讲究点的餐馆都是这种装饰风格,哪怕墙面上油迹斑斑,也一定有书法和名人合影。没有哪个城市能够如此尊重文人墨客,我估计老板们开店时就要将这些准备好,不然工商局不给发执照。

坐下来不用点餐,等着就行。不一会儿,白帽子男娃子就捧着一只不锈钢盘进来,口里嚷嚷着:“牛肉!牛肉!”下一回就是:“羊肉!羊肉!”再转回来:“油馍!油馍!”这些回回男娃子都是一脸傲娇,眼睛总往棚顶上看。

八十年代的回民街  来源:一起扣扣网

你若招手,他就过来,随便抓一把,“吧唧”丢在你面前的盘子里,不点数,扭头就走。说要多少串没有用,人家懒得听。别看一大把,其实分量有限,回民街的肉串偏小,就像是现在的成都串串香。烤肉加调料不多,吃的是肉的原香,烧烤时间短,是那种半熟还略带点血水的程度。

作为一个长期在南方生活的北方人,我还是第一次吃这种烤肉,那可是相当过瘾。到后来,又点了碗羊肉泡馍,还是第一次在西安吃羊肉泡,一大海碗端上来,上面那层足有一公分厚的羊油令我目瞪口呆。

第二天早上,妻子和她家人都很关切地问我,真的没拉肚子?看到我肯定地摇头后,家里人都松了口气,并露出赞许的笑容。能通过回民街大把烤肉另加一只烤油馍和一碗羊肉泡的考验,才是个基本合格的西安女婿。

过了两年再回西安,找个白天,将回民街周边的几条街巷的走了一遍,对所谓的回坊也算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一回,印象更深的是化觉巷大清真寺,中国最美丽、最精致的中式建筑风格清真寺。很多年后,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的一座博物馆里看到清真大寺的缩微模型,才知道它在伊斯兰世界也极有影响力。

化觉巷清真大寺的礼拜殿  摄于2007年

在回坊中穿行,看看那些不做生意的普通回民的生活,逛逛那些游客不会到访的商店,我觉得挺舒服的。最后还是返回北院门,又买了些雪茄。回民街上有不少卖香烟的摊位,各式外烟和雪茄琳琅满目,好像烟草局管不到这儿。那回吃的烤肉,我认为不错,妻子却不满意,觉得口味差了点,与别处相比,价钱也贵不少。

三年后的夏天再回西安探亲访友,待的时间挺长,也没怎么想去回民街。这些年,西安的餐饮业更加发达,我对这个城市也更熟悉,在旅行中寻觅当地传统饮食的能力也更强了。既然可以很轻松地在街巷中里找到自己想吃的西安美食,而且价廉物美,去回民街还有多大意义?

与老同学见面,提到回民街,对方用牙缝发出“嗤”的声音:西安人?去回民街?西安女婿也不行!

化觉巷清真大寺的内庭 摄于2007年

我还是有情结,毕竟之前的回忆很美好,再者我吃东西不很挑,更注重市井风情。于是抽个时间和妻子去了一趟。

此时的回民街已是相当热闹,街上的人流呜呜泱泱的的,店铺的牌子越来越大,金碧辉煌。街上挂满了旗帜,都在强调自家的正宗,也没了名家书法,就用电脑字体,配色艳俗无比。街上的饮食店越来越密集,售卖的饮食也是天南地北啥都有,真是个兼容并蓄的好地方。

以前吃烤肉时,身边多是本地男女娃子,即使是外地人,也都有本地朋友作陪,一屋子西安话。现在不一样了,满大街南腔北调,人人额头都贴着“游客”两个字。

​走进店里,回回小伙儿动作更麻利,喊声更大,脸上的傲娇之气更浓。再看桌上游客点的那碗东西,这清汤寡水的也是羊肉泡馍?罢了,找点小吃,买点油茶、酸梅粉、腊牛肉转身离开。

又过了两年回西安,在钟楼附近与几位外地来旅游的朋友见面。他们刚从回民街出来,在西华门大街(回民街的另一头)找了家老店,点了几份汤包和羊肉泡馍,因为赶时间,匆匆吃完。

汤包一般,羊肉泡馍是机器切的,品质挺不错。当时想,毕竟不在回民街里,还能维持这条美食街的尊严。吃完结账,不由骇然:不在于吧?比别处的羊肉泡馍贵一倍?游客的钱就这么好赚?

不是我买单,因此不是肉痛的问题,我只是觉得,某些美好的东西在心中渐渐融化了。

以后回去探亲,家人再也没提到过回民街。

与很多城市的旅游饮食街一样,西安回民街与本地人渐行渐远。你也可以说,它仰首挺胸、眼珠子看棚顶,傲娇地迈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西安已容纳不下它情怀,它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1999年的西安回坊 来源:腾讯网

评价:

游憩价值:★★★

文化存留:★★★★

市场规模:★★★★★

特色饮食:★★★★★

消费服务:★★

综合评价:★★★★

点评:西安回民街很适合外地游客。毕竟是中国最早的饮食一条街,除了某些禁忌,西安的特色饮食全都有。至于价格高,本就是游客必须承受的。至于是否正宗,反正外地人也尝不出来。

一段故事:

很早我就听说过回民街。以前办公室里有位老工程师,姓张,陕西乾县人。那年他请了长假回陕西探亲,后来就跟我们津津乐道他的见闻。他说自家的亲戚在西安回民街做生意,专卖腊牛羊肉。老张在回民街住了一段时间,逛西安城,也帮着亲戚干活。他告诉我们,回民街的腊牛羊肉生意可好做了,每天要炖老大一锅,炖好的牛羊肉捞出来后要用石红在肉的表面蹭,他就帮着干这个。

“石红是什么?”我们问。

“一种红色的石头,给肉染色的。”老张说,又补充道,“那东西有点毒,不让用。”

“有毒你们还用?”闻者都赫然道。

“所以要偷偷蹭呀。”老张坦然道,“腊牛肉红彤彤的才好卖么。”

老张是标准的陕西人长相,张艺谋的脸型,更高更瘦。他们夫妻都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我却总觉得老张的道德标准和别人不太一样。

这段故事我印象很深,因为老张总是骄傲地重复讲述,基于他亲戚住在西安城里,生意做得好。至于违禁的石红,反正又毒不死人,能靠这个挣钱才是本事。

我总忘不了一个场景:老张每回讲到这一段,就从办公桌旁站起来,走到办公室中央。瘦高的他半蹲在地上,做出右手拿肥皂,左手拿衣服的洗衣姿态,瘦长的右臂用力上下搓动,干瘪的手背青筋直冒,口中呼哧呼哧的。

“就是这么搓。”他向我们演示。

做吃喝买卖挺辛苦的。

声明:我本人很喜欢西安回民做的腊牛羊肉,今年还带回家不少。这段故事对我没有任何负面影响。这把年纪的中国人,都修炼出百毒不侵的体质,有啥好怕的?我至今也没见过石红,故事或许是老张瞎编的。再者,那是九十年代的事儿,与现在没关系。

后记:

西安回民街是中国最早的饮食一条街,是基于中国回民的生存状态而产生的。笔者认为,中国四大菜系之外有个独立的清真菜系,也可以说是西北菜系。清真菜系的覆盖范围以及对中国北方饮食的影响一直被忽视。原想在本篇讨论这一话题,又觉得篇幅太长,还是留待以后吧。

原创图文,感谢您的关注与阅读。

你可能感兴趣的:(寻味中国 126 西安回民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