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历十五年》——无关紧要,反而紧要

一本好的历史书,不只是讲述过去,也启发当下。打开《万历十五年》,古代管理层的治国理念、体制弊病,当被细细剖析、层层扒开真相时,也就窥见了中国现代社会样貌的最原始临摹。武官开国、文官治国,武官创业、文官守业。开国需要军队、战术、勇气,有其偶然性;治国需要思想方针、管理谋略、头脑智慧以及更多,任一方面的失误都有可能颠覆王朝的命运。毫无疑问,守业更比创业难。风起于青萍之末,治国思想、法律制度、财政政策、阶级制衡等策略的一点偏颇,在时间变量的做功以及无力改变的惯性下,最终都将可能带来不可挽回的败损。这也就是作者所强调的,万历十五年,是为公元1587年,这一年海内升平,并无大事可记,但也就是这一年,大明王朝已经在覆灭的路上越走越远。

自从汉朝,儒家思想被董仲舒推崇作为治国思想后,一直贯穿了几千年的封建王朝统治。加之科举制度所考即为四书五经,辈辈读书人代代传承,并形成强大的社会风气,深入到并不识字的百姓心中,使统治阶层与农家百姓信奉同一套道德标准,上下一统,有利治国。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强大魅力所在,也是维系中华民族延续数千年的核心灵魂。

阴与阳同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固国兴邦是阳,那么撇开国家层面,个人层面一些难免的悲剧就是阴。

这种悲剧,纵然是皇帝,也难于避免。而且,越是高高在上的九五之尊,承受的这种痛苦越大。礼仪、筵席讲学、早朝、先农坛“表演”耕种,学会繁复礼仪的程序,是一个皇帝的基本素养。从小跟随老师学习经史、练书法,被教导君明臣贤、勤俭节约,长大后发现世界与从小被灌输的价值观不尽相同时,也必须收敛个性,顺应朝臣之谏。在古人的观念中,皇帝的权利是被上天赋予的,一言九鼎,不可撼动,然而这权利要受百官的监督与制约,假使皇帝有任何不当言行,诸如选妃、立储问题上有违背纲常教条的私欲,群臣将群起而攻之,小到上书直言,大到直骂皇帝,或以死相逼,所以皇帝终究不能凭尊贵之身做完全的主宰,甚至牺牲了太多个性与喜好来配合官员集团,被惯性运转的国家机器所操控。而更矛盾的一点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之位,除了顺理成章地传给子嗣之外,也可以由发动政变的藩王、发动起义的反抗者、外来入侵的民族所获得,只要有能力登上帝位,这能力者也同样是不可撼动的“天选之子”。

21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的进步已帮助人们脱离宗教色彩的盲目,从更加理性的层面建立权力体系,封建社会的权力体系充满矛盾与迷幻,给当事者造成了很多痛苦,但它确实已高度适应了彼时社会的生产力与民众的认知,作为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延续着伟大的文明,从这点来看,可歌可赞。

然而,面对这种微小力量难以动摇的庞大机制,很多微小力量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简单地说,分为顺从和叛逆两种。

万历皇帝在执政初期励精图治,很想当个好皇帝,顺从洪武皇帝开国时立下的执政方针,顺从文官集团和天下子民的期待与意愿。与他截然相反的是,正德皇帝不在乎纲常礼节、不拘一格,从不上早朝,想要骑射打猎的兴头上来了便说走就走,留下懵懵的百官在风中凌乱。他甚至自封大将军带兵打仗,令百官头疼却没有半点招数。这是一个充满个性的灵魂对帝国体制做出的鲜明反抗。而万历皇帝随着年岁愈涨、阅历愈多,更加清晰地看清了皇帝位置的真实面目与不同阶层的角色本质,于是消极怠工,很多问题能拖则拖,不主动也不反对,用他不激烈的方式默默叛逆。

官员们心中也有各自的主张。四书五经的道德标准作为全社会的运行法则,官员们熟读并通过它们得以及第为官,也被要求以此规范自身言辞,然而在行事时却总与现实情况冲突,为了变通与生存,有时需要“说一套、做一套”,阴阳的两面便被凸显出来。文官代表之一,内阁首辅申时行,也就是万历皇帝的老师,清楚地明白阴阳的对立与自己所担的责任,用一种不起眼的方式从中调和,以与皇帝更亲近的特殊优势,连通协调着皇帝与百官之间的平衡,但凡有矛盾的苗头出现,已被他从中和解。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在职期间政绩平平、无事可记,也就是最大的功绩了。武官代表之一,抗击倭寇的英雄戚继光,不同于朝廷中一些主张扩建军队的武官,他从不超越朝廷暗中对武将划好的红线,不去追求所谓的军事理想,而是依托现有条件,发挥卓越的军事才干,招新兵、立严规、习战术,保卫东南沿海的一方安定。他一路不断升官,赢得万世美名。还有不得不提的,极负盛名的清官海瑞,他刚正不阿,敢骂嘉靖皇帝,他为国为民、生活节俭,不为自己谋私利,这也是他为后世所推崇的美德。但是这样至清至廉的官僚典范,却给同时代的人带来了痛苦。海瑞过于刚硬,矫枉社会不力反生乱,大家推崇他,也惧怕他,社会需要这样的标杆,但也只能将他视为一个理想的标杆,于是只给他安排有其名无实权的官职,或请他回乡养老,因此别人才对他有“志大才疏”的评价。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一个繁荣的盛象是点滴努力累积而成的,一个问题的出现是许多细微的漏洞堆积而成的,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那些不被人注意的细节,无关紧要的漏洞,已经暗示了多年之后的走向。无关紧要的漏洞,包括当时的治国理念、法律的缺失、财政的漏洞,重文轻武的偏颇等一系列不那么合时宜的治国政策,当时的人未必能站在后人的视角洞察种种弊端,改变这个庞大机制的难度系数非同一般,看到弊端的人想去改变,也须在忍受中艰难挣扎。明朝的皇帝和官员有不同的见解和各自的探索,有的顺从,有的叛逆,有的清醒而选择顺从,有的清醒而选择叛逆,他们的努力与挣扎或正面地参与了历史,或负面地参与了历史,还有些化为飞沙扬泥随历史长河消逝不见。

读书至此,大体可以窥探中国当今社会的历史渊源,对中华文化的美与痛拥有更深刻的体会,同时,古人如何与同时代的大潮共生共存,也给后世的人带来无数的借鉴与教训。每一个微小力量,都难免在时代大潮中挣扎一番,而后找到安身立命的合适时机,在此基础上,那些能力超出者,将会成为改进时代大潮的一份子。

愿你我都能在历史中得到启发,在时代中活出自我。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万历十五年》——无关紧要,反而紧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