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收取“出省费”到力促“人才留省”的困惑

已近凌晨,困意迟来,许是下午睡了一觉的缘故。随手翻看一下朋友圈,此刻已是更新寥寥。苏南某地人才中心的老友照例在晒发工作动态,一则题记为“黑龙江省是我区引才的重要基地,每年都有几百名高校毕业生‘乐业’**”的讯息还是引发了我的兴致。转发的内容大意是号召动员2021年黑龙江高校毕业生踊跃参加当地与省就业创业中心共同发起的线上招聘活动等等。

这本是人家职责份内之事,也是两地人社就业部门的共襄公益之举。而我,一名业已退出大学生就业战线多年的“老兵”,是断无立场和资格妄加评议的。然而,作为师长,于毕业生远赴苏南乐居兴业问题上是十分欣慰的;作为龙江人,于毕业生(人才)流失省外的“北雁南飞”现象上是万分痛惜的。特别是最近关于国家卫健委对东北地区可以探索放开生育限制的提案回复,更是引发了政界与民间的热议与争论。黑龙江省“两会”刚刚闭幕,除了选举省长之外,对于解决人口减少、人才流失此类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矛盾的顽症痼疾,想必也有专题思考与对策建议。

图片来自网络

下面,我就从还在收取“出省费”的那个年代说起,简要回顾一下近二十年来毕业生省外就业形势及相关政策措施的变迁。顺带着,也不怕讨人嫌地小小刍议几句对力促“人才留省”的看法和意见。

2000年,世纪之交,我正好毕业留校,担任大四年级辅导员。彼时,校毕业办抽借我帮忙,次年6月正式调入,自此全面接触就业工作。当年,大学生就业处于从“计划分配”过渡到“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初期,就业派遣等管理职能也刚刚从人事厅划转教育厅。

那几年,对于出省就业毕业生一律收取“出省费”,数额好像3000元;对于师范类毕业生跨行业就业一律收取“培养费”,数额好像5000元。此外,办理就业派遣手续每人次收取服务费100元。据坊间传闻,此前掌握生杀大权的省人事厅在连续收费多年后兴建了“乐业大厦”作为省人才中心驻地,大厦位置优越,建筑气派,设施豪华,功能齐全。刚工作那几年,我和同学还曾以偶而相约去此处聚餐、打保龄球、打台球为荣呢。

后来,教育厅对于出省毕业生和师范类跨行业就业毕业生的收费大概从2004年前后被迫叫停。具体年限过去太久实在记不准,网上已无痕迹可寻,找人问询有些小题大作,足以说明问题就够了。至于派遣服务费,也从100元减半到50元直至最后完全取消。当时,东三省教育厅就业主管部门还为此联席联动,同步出台降低派遣服务费的方案,这份红头文件的复印件我还有印象。

那个年代,省教育厅和各高校在毕业生出省就业问题上是“限制性”鼓励的,收取“出省费”是大势所趋之下的无奈之举,甚或是“作秀”之态。除此之外,地方政府没有拿出太多激发省内就业热情,拉动岗位内需的实质性举措。换句话说,那年月省内外工作待遇条件差距还不大,家长和毕业生的就业理念尚在保守与开放之间徘徊游离,高校就业部门与相关人员对于市场导向和个性指导也正处于模糊含混之中。

渐渐地,2010年前后,随着多元多样、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等概念深入人心,就业市场化、择业人性化/个性化已历经十年臻于完善,出省就业的空间广阔,机会巨大,优势明显。省内高校与省外发达地区的人社就业部门、用人单位的合作关系日益紧密,一些知名高校纷纷与之建立、发展、巩固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省外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提升的示范效应,让(省内生源)毕业生出省就业的意愿愈加强烈,离乡发展的势头锐不可当。

图片来自网络

而2010年以来,正是东三省包括龙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中部地区(武汉)、成渝地区逐步拉大差距的十年。这期间,从两度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专项政策到十八大、十九大关于东北振兴发展的战略构想,都离不开重视科教、育留人才的重要表述。平心而论,从岗位留人、待遇留人到感情留人,确实费了不少心思,确实做了不少努力,但收效甚微,乏善可陈。

近几年,尤其是身处内忧外患,屡受疫情拖累的这一年多,省市各级政府仍在为力促“人才留省”想方设法,开源挖潜。于是,广泛发动本地央企、国企吸纳就业,积极组织各市、县一把手送岗位进校园、对接返乡就业需求,努力增加机关事业单位招考名额,充分鼓励本土明星企业、知名企业进校招聘等等。既是常规操作,也是治标难顾本。至于求职补贴、帮扶创业等举措,在大环境恶化形势下更是杯水车薪,于事无补。

可以说,从以收费门槛限制出省,到以各种政策措施“组合拳”力促留省,这些年,我们都在不遗余力地探索着,又在筋疲力尽地困惑着。接下来,是顺势而为还是逆势待发?道理已经明摆着,道路已经敞开了。

首先,我认为一度运用毕业生留省数据和比率考量高校毕业生就业“一把手工程”与业绩实在有欠妥当。如同强调地市一把手务必于“百忙”之中亲赴校园送岗位一样,后续落地的实效性指标也不可能作为“一票否决”,与政绩考核完全挂钩。

其次,把基础调研、求职分析与个性化指导做实做细才是高校就业工作的本分。高校把握留省意向并稳定思想,就业主管部门与各高校无缝对接本地需求,地方人社部门全面提供配套服务,这些才是值得忙乎、有所作为的正经事儿。

最后,千万不要忽视对出省人才回流情况的监测与跟踪,要及时掌握趋向动态,挖掘榜样,树立典型。一部分毕业生出省后扎根异乡,建功立业后又会感召或招揽同学同乡、学弟学妹前赴后继。可是,注定也有一部分(哪怕一小部分)由于水土不服或乡情厚重或家事牵绊,几年后选择调头回乡兴业创业。而这些人,不仅是当地革新转型的坚强力量,更是回报家乡的精神偶像。为此,借助高校校友网络资源,结合地方产业升级布局,综合政策调控与措施倾斜,激励并引导人才回流、资金回流、技术回流,方是明智之选,务实之举。

图片来自网络

天要下雨,娘要改嫁,由他去吧!伟人毛泽东当年看似云淡风轻的这句话讳莫如深,意味深长。当然,用来比拟我们对人才流失的姿态有些不够严谨、不合时宜。那么,强扭的瓜不甜,强摘的花不香,总可以吧?我们只有把握人才流动的规律,扼制人才流失的根源,畅通人才回流的渠道,才能留住可留之人,召回想回之才。

手心手背都是肉,皆大欢喜实难两全。去者不留,来者不拒,这是东北人应有的豁达,也是龙江人该有的气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收取“出省费”到力促“人才留省”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