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教育理念的现代指导意义

1

王阳明是明代以来颇有建树的一位哲学家,他创建了阳明心学理论体系。其核心思想可以归纳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知行合一比较好理解,即知是行之开始,行是知识之成,不行不足以谓知,不行不可以为学。

王阳明后半生致力于传道授业,他的教育观同样遵循知行合一的理念。

在教育的目的方面,他认为教育要达到的根本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固守自己的位置。

在此基础上,“学以去其昏蔽”,即学生在受教和自学过程中,能够形成正确的、客观的、独立的认识,避免“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他针对性的提出了三条教育主张。首先,人不立志则无事可成,他用植根与灌溉来隐喻立志的重要性,志不立就好像种树不种根,徒劳的灌溉,最终也不见树的成活。

其次强调勤学,把笃志力行作为判断学生优劣的主要标准,并不以聪慧境界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第三点是要善于改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口头禅,王阳明看来即使是圣贤也会犯错误,关键是能否知错而改,能不能在知错的基础上进行反思。只有不断反思提升,才能让自己更接近圣人的格局。

在教育方法上,重视因材施教。他认为每个人的天赋不同,在教育时一定要区分对待。

教育学生好比种植树苗,浇水灌溉要适时适量,不可操之过急,也不可以一个办法吃遍天。他提出,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一百字,充分考虑到了一个人的接受能力,教学时时遵循适量原则。学习不在于量有多大,而在于真正吸收消化的多少。

其次,点化善诱是王阳明教学方法的亮点,这个方法主要是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能够自学自反,反观自得。这里的点化,是开悟的意思。只有学生开悟了,方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王阳明心学体系里的教育理念,虽然历经数百年,但放到今天也丝毫不落后。他的教育理念和指导方法,尤其值得我们现代的家长和老师研究和实践。

2

探讨王阳明“知行合一”在教育方面的实践意义是很有价值的。真正实践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有人就会提出:理论我都懂了,怎么去做呢?不会做怎么办?

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成人的方法论、世界观基本已经固化,也就是说他们会按照自己的老套路做事情,他们会有自己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当把阳明的教育理论灌输给他们之后,其结果往往是,理论貌似都明白了,教育孩子的时候依然“我行我素”。其实也就是家长不懂的如何把教育落实到“行”的层位上。

打个比方,实践理念之前,家长都知道灯会亮,但不知道开关在哪里。他们需要的往往是一个启动键,只要启动了,后面反而不那么难了。

问题又来了,启动键在哪里?用阳明心学来讲,启动键在心里,在良知里。只有你是发自内心的要“启动”这件事,你一定会去“行”,至于“行不行”,摸索着、思考着、实践着……,在这样反复的“知行合一”过程之后,你总能够找到那个答案,那个开关的位置。

这也印证了一个观点,生活中几乎毫无例外的,所有事情的答案都是我们自己给出的。

即使找到了启动键,家长真正“行”起来还是困难重重的。现代社会,人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可以说是无上限的,作为一家之长不再是仅仅为了维持一个家庭的基本生计,而是为了更优越的物质条件奋斗。因而,真正有足够时间陪伴孩子成长的家长并不多。

另一方面,大部分家长即使有时间,也会被手机、电脑、社交等环境因素困扰,他们只是懵懂的明白教育子女的重要性,却又被惰性绑架,他们不愿意陪孩子读书、游戏、交流,难以真正用心去施教,还美其名曰“让孩子顺其自然的成长”,更有的人认为只要花钱没有搞不定的事情。如果这样的话,教育倒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通过教育也无法区分人的优劣。

这些缺乏责任感的方式和思想是要引起高度注意的。家长知不知很重要,行不行同样重要,知和行要统一到教育子女的实践中。

3

行的确是大部分人的短板。教育的“行”其实我们一直在做,只是大部分人没有关注到罢了。比如现代教育中的素质教育的概念,强调的就是孩子的全面发展,引申来讲,是让孩子有更多实践,也就是“行”的机会,把书本知识活学活用,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死磕书本,纸上谈兵。

落到小家庭的角度,很多人不是不“行”,而是“行”的不对头,不能有的放矢。很多家长,仅仅是陪伴孩子单纯的玩,比如去去游乐场,逛逛景点,逛逛超市商场,顺便吃顿大餐。这些活动的本质,并不是单独为教育准备的,而是家庭可以集体放松的活动,与教育子女关系并不大。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家长要陪孩子参加的是为孩子量身定制的活动,比如说益智类的,手操类的诸多课程,即广泛但又不失为孩子专门选择的课外活动。在美国的中产家庭,孩子的课外活动是极其丰富的,孩子通过课外活动,拓宽了视野,结交了朋友,进入了小社会,这就是一种变相的“行”,这种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成才率更高(结论参考不平等的童年一书,不做展开)。

在中国,不少家长还保留着“活动有啥用”的思维,其实很多人只不过是为自己的懒惰找理由。他们会让孩子闲着不做事情,误以为是让孩子好好玩了,而没有发现孩子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

实际上,参与各类兴趣活动是一种有组织、有规则的玩,在玩的过程中,感受,学习,思考,社交等都会发生,经历实则是价值隐藏的地方,哲人早就讲过“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最后,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孩子做到“知行合一”的先决条件是什么?在我看来,首先做家长的要做到“知行合一”。

当我们把孩子当作学生看待时,每一位家长都有机会成为王阳明一样的心学大师,只有发自内心的热爱子女,才能不惜汗水的去“知”与“行”。

这样做的结果,成就的不仅仅是孩子,更是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阳明心学教育理念的现代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