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清镇市一名小学生
因成绩优异拿到奖状,
在回家的路上
走出了网络上流行的“六亲不认”步伐
左手拿着证书右手拿着奖状
两只胳膊伸展开来
看那抬头挺胸昂首阔步的姿势
内心是有多么开心和骄傲啊
孩子妈妈说
因为之前答应过孩子
只要期末考了90分以上
就带他买自行车
当天儿子领完成绩单就这样走回来
于是悄悄拍了下来
现在小耀天
已经如愿以偿地骑上了自行车
千万网友在赞小耀天可爱的同时
更多地关注到了这浮夸的步伐背后
父母对孩子的尊重所给予孩子的底气!
不得不说,这位宝妈对待孩子学习和成绩的心态,真的很赞。她没有拿自己孩子跟其他孩子比较,而是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鼓励Ta成为更好的自己。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更好地激励孩子学习呢?
怎么奖励孩子?
研究表明,如果在孩子对这件事有兴趣的基础上附加物质奖励,那么在内外两种动机共同作用下,孩子在这件事上会表现出更大的热情与持久度。
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奖励。
如果妈妈对孩子说:
“你英语拿到99分,我才会给你想要的东西。”
“不把今天的英语作业做完,不许出去玩,不许吃零食。”
孩子会对自己说:“我一点都不喜欢画画。我是因为xxx才学习的。”
因此,在奖励孩子的事情上,我们需要考虑这几个因素:
“奖励”用在哪些地方?
很多时候,比如说学习兴趣没有了,总是赖床,玩游戏,不好好做作业……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尝试用奖励来引导孩子了。
奖励的本身不是要孩子一定要达到多好的成就,而是让他们踏出不愿尝试的第一步。不要在孩子大哭大闹的时候提出奖励,有时候孩子需要的只是情绪的释放。
奖励的标准应该是什么?
“因为你考了100分,爸爸妈妈才奖励你”和“因为你很努力,有上进心,所以才得到了奖励。”这两种奖励的标准哪一种更好?
在孩子为目标努力的时候,要关注并表扬他在这过程中付出的努力。比如当孩子完成当天的英语作业后,你可以说:“宝贝,你真努力,要继续加油哦。”
我们要知道,奖励主要是帮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是非观念,比如改掉了某些坏毛病,就可以得到奖励;热心帮助了同学,也可以得到奖励,而不仅仅是成绩。
怎么进行奖励?
奖励,只是一种教育孩子的辅助方法。父母并不能靠简单的奖惩措施,就培养出一个好孩子。
最忌讳的就是跟孩子说做了这个就奖励什么,不做那个就奖励什么,看着孩子乖乖去做,就认为万事大吉了。如果要制定奖惩措施,一定要给孩子把道理说透,得到TA的充分认同,让TA有真正的内在动力去坚持。
在奖励物的选择上,可以让孩子参与到与他相关的约定与协商中,这会让他感觉被尊重,有自主感。
我们最好选择孩子能够感知、能够体验的奖励。比如一起去郊游,或者是去动物园、公园、博物馆等都是不错的选择,而非一味地给予物质上的奖励。
奖励的频率怎么把握?
奖励的额度、频率,都需要父母来进行把控,可以尊重孩子的意见,但不能让孩子认为他在进行一场交易,更不能让孩子用坏习惯来威胁父母。
可以针对孩子现阶段的特点和出现的问题,比如孩子不爱做作业、做题错误率高这些现象,制定奖励策略。积累一段时间,再给孩子一个好一点的奖励,当孩子养成习惯后,就可以针对其他方面的问题进行下一步。
奖励要怎么兑现?
有位老师曾经教过一个孩子,本来进步很快,可第二学年成绩就变得很差,孩子也不认真学了。
原来是父母答应考好了带孩子去趟上海。孩子拼命努力,但是寒假的时候父母却变卦了:“学习是你应该做的,当初答应就是给你个鼓励。”他们认为成绩好不容易提高,寒假再看看书、补补课。
当孩子完成了目标,我们一定要兑现承诺。无论孩子考得好不好,先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再带他去吃一顿饱饱的美食,用鼓励进步的方式给予孩子正面的反馈。
只要努力过的孩子,都有资格赢得尊重和鼓励。
也只有经得起一次次小考的孩子,才能经得住未来一个个学习和生活的大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