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放|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 【15.9】——杀身成仁 人生的壮美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感悟】

钱穆《论语新解》:“生必有死,死非孔门论学所重。孔门论学所重在如何生,茍知如何生,自知如何死。知有不该求生时,自知有不避杀身时。杀身成仁,亦不惜死枉生。所重仍在如何生。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然殷有三仁,亦非必尽如比干之甘刀锯鼎镬始为成仁。舜、禹为民御大灾,捍大患,亦即仁。有志求仁者,于《论语》此章当善加体会。”

《韩诗外传卷一》记载陈国的降民被荆国军队押着修城墙,降民们向孔子行礼,但孔子不还礼,子贡问这么多人向您行礼,老师为什么不还礼呢?孔子说,国家灭亡了却不知道,是没有智慧;知道却不抗争,是不忠诚;国家沦亡却不死战殉难,是没有勇气。修城墙的人虽然多,没有一个人为国家尽忠尽节,所以我不为他们行礼。

一、孔子不主张做无谓的牺牲

此章与前面的第七章以及【5.2】等章是否矛盾?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的通达权变,是在紧急关头,不以鸡蛋破石头,是在无能为力的时候,善于保全自己。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不应该做无畏的牺牲。

我们认真、深入地去理解孔子的生死观,感悟到孔子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对于“仁”,不论生死,都不应该损害他,这样才能问心无愧。

二、不以伤害他人而求生

如果为了求生,而去做伤害他人的事,既是活着,也是整天提心吊胆。朱子《集注》:“志士,有志之士。仁人,则成德之人也。理当死而求生,则于其心有不安矣,是害其心之德也。当死而死,则心安而德全矣。”凡有志气和有道德的人,没有哪个是为了求生而失德的。这就关系到个人的修养以及生命价值的看法。

东汉的“党锢之祸”时期,一个名叫张俭的山阳郡督邮看不惯大宦官侯览的家属在山阳作恶,上书弹劾,和大宦官侯览结下了私仇。过了三年,即建宁二年(公元169年),侯览为了报复张俭,就指使人上书诬陷张俭,说张俭与同郡二十四人结党,分别立号,其本人名列“八极”,伙同其他的“八俊”、“八顾”,共同搞阴谋诡计,“图危社稷。” 而通缉。被通缉的张俭困迫遁走,望门投止,沿路看到有人家就去投宿。天下人家,莫不重其名行,冒着家破人亡的牵连大罪保护他、收容他。这样,张俭辗转逃难,虽然遁出塞外,免于一死,但他所投靠的人家,“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

陈留人夏馥,听说张俭为逃一己之命,牵累了无数无辜人员,不由得悲叹道:“自己作孽,应由自己承当,却凭空去牵连善良的人;一人逃死,祸及万家,实在生不如死,何必活下去!”

人的选择如果需要以其生命为代价,那就要选择“杀身以成仁”,这既是人生的无奈,但人生由此也才多了几份壮美!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不需要“杀身以成仁”,但需要去做维护仁义的事,不做违背仁义的事,不要去做损人利己的事。

“杀身以成仁”,把仁爱的一腔热血洒向人间,化作一曲滴翠的生命礼赞!

学习《论语》可以修心养性!会让生命在百转千回中多一份厚重与福气,我已经在“”发表了百余篇感悟,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搜索引擎搜“教育参悟人”。谢谢!

你可能感兴趣的:(彭放|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 【15.9】——杀身成仁 人生的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