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他乡的童年》有感

      趁带娃的空隙花了四五天时间看完纪录片《他乡的童年》,这是关于不同国家孩子教育的纪录片,涉及到了日本、芬兰、印度、以色列、英国、中国几个国家,回忆起来,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日本的身体教育、芬兰的现象学课程和以色列的批判精神,当然还有一个总让我触动的议题,就是母亲的角色VS职场。

      身体教育:重视集体主义的日本。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日本的幼儿园对于孩子身体锻炼的重视,要求孩子把身体挺拔大声的喊叫,且是用丹田处发声,园长提到,这不仅仅是在训练孩子的身体,而是让孩子的心理和情绪都得到训练,且给予孩子足够的庭院空间让孩子得到充分的运动和锻炼。这是活脱脱的具身认知!

        现象学课程(学习来自于生活经验):学习可以在森林里,可以在老人院,上课的时候可以吃东西,可以躺,可以坐,甚至脚丫可以放在桌子上,感觉到了一种真正的自由。在芬兰,学习是不强调竞争的,是鼓励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没有谁是最好的,甚至九岁的男孩子面对镜头都能够清晰的表达这样的想法,他对着镜头说:从事何种的工作都是平等的,有一份工作,有点钱,有个妻子,就是“成功”了。

        批判精神:以色列这个由犹太民族组成的国家,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创业之国,不断的打破,不迷信权威”,不断的质疑,质疑,质疑,且质疑的精神是受到鼓励的。这种精神可能恰恰是在华人讲究谦卑、恭顺的文化下,我们很缺少的能力。

        关于母亲的角色VS职场:亚洲邻国日本,采访了一位全职的妈妈,她亲自为孩子准备玩具,上课的用具等等,她的中文很好,受过高等教育,她提到:“小时候妈妈总是在家的,她觉得妈妈在家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不知为何,她的话很打动我(小蜜蜂在妈妈身边似乎能够有特别的安定)。同样,日本也有另外一位议员妈妈,为了不影响工作,带着自己七个月大的孩子进入了议会大厅,但是最后却被“赶”了出去,这引发了日本社会极大的讨论。在华人的社会里,似乎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妈妈的角色很重要,但是职场对于女性的要求也并不低,甚至对于回归职场的女性依旧需要照顾孩子的情况也并不十分友好。相较而言,芬兰对于职场母亲的十分的友好,孩子出生之前,政府就发放免费的待产的盒子(相当于我们的待产包和新生儿用品吧),母亲也可以选择在家照顾孩子三年且给予经济支持。当然母亲也可以自己选择(喜欢)提早去参与工作。还有一个让我印象很深刻的细节,芬兰的母亲只要带着婴儿去到公共场合,乘坐地铁等等交通工具都是免费的;且妈妈不必因为的哭闹而感觉到不好意思,回到华人的文化里,在公众场合孩子的哭闹,大人往往都会不好意思吧。大概以上总总,和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福利还有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在想,作为对于孩子最重要的母亲,也作为一个职场人,怎样能够为孩子的成长和自己喜欢的工作(此处专指工作中自己喜欢的部分)去撑开一点点小小空间,才能在这密密的压得不透风的社会背景下好好的生存。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观《他乡的童年》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