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于青萍之末一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公元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丁亥次岁。帝王正值盛年,朝廷人才济济,国库较之此前此后都更为充盈,此时的大明王朝一振自嘉靖以来的颓风,显现出四海升平的盛世光景。可是我们知道,这时的大明帝国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这一切不过是他覆亡前的回光返照。

因为在“百家讲坛”中有感于郦波老师《大明名臣》系列真挚而又生动的讲解,我找了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来看。对于并没有毅力去翻研《明史》的我而言,要更多的了解那段历史,对张居正所处时代有个全面而又基本的了解,找名气大的书来看,应该是最有效的方法了——之所以选这本书,实在是因为它的名气太大了。

本来只是一时兴起的一次阅读,却在翻看这本书的第一章时就被纠正了态度。详实的内容,客观而又平和的语言,纵横上下而又各有侧重的结构模式,让本来应该很枯燥的阅读,成了每一章的读与思都必须同时进行的小考,读这本书成了重新认知一种治史方式的过程,这是我在选这本书时所始料不及的。
全书一共只有七章,帝王万历、权相张居正、名将戚继光、清官海瑞、思想家李贽,还有维系整个王朝严肃而又滑稽、空泛而又沉重的大明道统的文官集团们的奇葩思维和操作,申时行是这一体系的代表。
全书以万历为中心写王朝各方势力的纠葛,以张居正写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以戚继光为切口抽丝剥茧的写当时的军备与外患,而海瑞则写出了明朝覆灭时为什么‘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也不能叫大明的老百姓屈服于满清的最深处的原因,而思想家李贽的作用则是为整个王朝的悲剧做了最后的记录。。。。。。
‘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泛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1587年表面上的风平浪静,无事可记,实际上已是飓风的翅膀鼓起于青萍之末了。
‘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耽于享乐,首辅的独裁或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
大明王朝的悲剧起于此,而悲剧起源的因素却不止于只出现在明末甚至清末,治史人写明的、看史而知史的作用亦不止有用于前人前世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风起于青萍之末一读《万历十五年》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