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问你一个问题啊。
假如你去取钱,遇到这样两条队,你会排哪条?
当然是排左边短的这条呀。
没错,一般人的想法都是这样的。
但你排到左边以后,发现前面的红衣大哥在操作复杂业务,旁边的人换了好几拨,他还是岿然不动。
看到比你晚来的人都取好钱了,你却还在排队,是不是有点恼火。
怎么办?上去把红衣大哥揍一顿
当然是想办法改进了。
不如把提款机划分开来,操作快的排左边,操作慢的排右边。
但是还有问题。
每次排队前都要经过一番心理挣扎:到底是排长的一队,还是排在红衣大哥后面呢?
尤其对选择困难症患者很不友好。那再去把红衣大哥揍一顿
看,一个设计不周,很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啊。
你能想到化解的妙方吗?
其实不难——
把两条队合成一条。
这样不管谁的速度比较慢,总能保证公平:让先来的人先取。
很聪明是不是?
运用到现实里真的能解决很多问题。
Sir听表妹说这种排队法已经率先在女厕所应用了
如果你还没看够的话,就让Sir来给你安利一部好看、好玩、益智,还能开胃(误)的节目——
《啊!设计》
デザインあ
日本NHK电视台出品的儿童美育片。(台湾公视有引进汉化版)
先别听到儿童片就想关掉。
在Sir看来《啊!设计》童趣但不低幼。
它至少适合以下4类人观看——
孩子;
带孩子的父母;
强迫症患者;
以及每个打算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感的人。
怎么说呢,看完甚至会让你觉得自己这么多年来的审美眼光和品味都白瞎了。
想回炉重造一下。
什么是设计呢?
设计其实不只有村口发廊的Tony老师,也不只是在装修报价的时候才需要。
设计可以是我们身边的一切:形状、色彩、质感、声音……
Sir看这个节目全程都在发出两种声音:
哦————原来是这样。
啊————也太厉害了。
这也难怪。
《啊!设计》每集都会请出一位设计师作为嘉宾。
其中不乏这种级别的:
深泽直人。
世界顶级工业设计大师。
就是那个至今仍被称为无印良品灵魂人物,提出“无意识设计”(Without Thought),让锤子科技罗永浩崇拜到为他出书的深泽直人。
但这些title,成年人才能理解。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跟小朋友介绍他?
奖项?头衔?商业影响力?
要走进孩子的世界,这些可不行。
他只有一句平实至极的自我介绍:职业,名字。
我是工业设计师 我叫深泽直人
寥寥数语的背后,是在欧洲和美国获得过五十多项大奖的实力。
深泽先生所从事的是 可以服帖地握在手里的手机任何地方都可以摆放的椅子 以及我们生活周遭的用品等等的设计
简洁,却不简单。
因为好的设计,恰恰让人感受不到设计的存在。
那些你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设计,到底有哪些巧妙之处呢?
别着急,《啊!设计》将用一个个小单元启发你。
首先是观察。
都是你身边能够找到的物品。
所以这个环节常常让人看着看着就忍不住动起手来。
比如酱油壶,镜头会一个个放大,让你观察它们的特点。
第一眼你会说,不就是形状和花纹不同嘛,有什么特别的。
不。
细节里其实大有门道。
在倒出壶身放正后,还要看有没有酱油漏出。
再看一遍,不会漏的。
但……
还是有最后一滴留在外面怎么办?
强迫症不能忍。
好吧,Sir给你们找到了一种强迫症福音的酱油壶,能够把最后一滴酱油也回流进去。
再拿出你家的壶比比看
观察之后,还有拆解。
这能让你提炼出设计中的基本元素,理解一个复杂的设计是怎么组成的。
仍然是我们司空见惯的器物。
比如键盘。
可以说,拆解是节目中最受大家欢迎的一个环节。
因为看起来太爽啦。
ps. 前方高能,可能引起强烈舒适。
初级的拆解。
把一包完整的薯片逐片按大小排列整齐,或者把一包糖果按颜色不同各自分类。
你会有耐心陪孩子完成这个拆解练习吗?
如果连这个都做不到,那下面就只有目瞪口呆的份了——
进阶的拆解。
橘子剥皮,分瓣,再解开橘子的“蝉衣”,把粒粒果肉分离出来,拼盘成太阳图案。
每一颗粒都仍然饱满、完整。
吃过这么多橘子,是不是第一次以这样的方式认识它?
最后再来见识——
丧心病狂的拆解。
倒出一瓶调味料,挑选出里面混合的七种颗粒。
拆解漫画书示例:
用刀片轻轻刮下纸张表面,分离出漫画的几种元素:对话框、符号、线条、景物、阴影……
把所有元素一一移走。
最后只剩白纸一张。
手残党表示全程看得倒吸凉气
这些拆解全都是用定格动画的方式呈现,每秒24帧,每一帧都要付出极大的耐心。
稍不留神就不会有如此极致的效果。
看完了只想说:
别提什么《延禧攻略》了,Sir要把《啊!设计》钦定为年度第一爽剧。
当然,最重要的也并不是爽。
而是让孩子,老孩子们,大开脑洞。
比如开头说的排队设计。
会让你发现,一点设计,原来真的能解决很多问题。
同样有启发性的单元还有——
素描。
这个单元里,每次都会选择12个素人围坐成圈,来画同一件物品。
听上去有点无聊。
但他们拿出画作的时候,你会发现有趣的是,原来每个人看待事物的眼光如此不同。
再联系到他们的身份,更有意思——
有打扮时髦的女生,有稚气未脱的少年,有专业严谨的青年,有知性优雅的妇人。
当你看到如此多不同画风、不同角度的素描时。
也忍不住反思——
摩托的样子,真的只有我看到的那一种吗?
不只素描。
社会同样如此。
我们要尊重差异。
才能在差异的基础上建立共识。
毕竟理想的社会不是某一种标准,而是能够让人和而不同。
再来聊聊换位思考这件事。
《啊!设计》中有个单元,叫物品的视角。
平时我们都习惯了,东西是拿来用的。
它是客体,你是主体。
但假如物品在被你用的时候,也在暗暗吐槽呢?
摄像机就以物品的视角,记录下它们的碎碎念。
仿佛让家里的每个小物件都活了过来。
印章在被按下去的时候,像武侠小说里大喝一声:
看招!
学习分心的时候,也会被眼镜吐槽:
你又往哪里看,好好看书啦。
用眼镜的口吻来教育小孩,是不是比苦口婆心的说教有趣多了。
换位思考也是——
如果我是眼镜,我会怎么看这个不专心的小主人呢?
最后还要说Sir最喜欢的天马行空单元。
它总是反向思维,对你习以为常的事物多问一声——
为什么不呢?
比如,一说到钟,你就想到一个圆盘,上面有数字,有指针。
但钟为什么一定要是圆的?
不如换个思路,一步步去探索其它形状的可行性。
在Sir看来,这不是多此一举,而是非常宝贵的教育方法。
因为我们的教育中,总有太多时候喜欢粗暴地灌输权威——
“钟本来就是是圆的啊。”
“因为所有钟都是圆的,所以钟必须是圆的。”
“你别管那么多,只要记住钟是圆的就行了。”
这样的结果是什么。
是孩子或许得到了一个“正确答案”,却失去了好奇心、独立思考,和质疑权威的勇气。
而在《啊!设计》中,耐心展示出各种奇形怪状的钟。
再让孩子自己来思考——
它们和圆形相比,到底哪种设计更合理。
“直尺型钟”指针不能循环,走到头就卡壳了。
“三角钟”每个数字到中心距离不同,指针走着走着就挡住了。
最后再推演得出结论——
比来比去,果然还是圆形钟看着最舒服呢。
看似走了不必要的歪路,把早已被发明过的东西再发明了一次,却给了每个小朋友自己思考和想象的余地。
更可贵的是,哪怕最后论证完毕,它也仍会鼓励小孩子不断地去探索新的可能——
难道圆形钟就是最好的了吗?
我们只能止步于此了吗?
“答案不止一个。”
不仅仅因为世界本来就不是二元对立的。
更因为每孩子的想法都应该尊重,不该被园丁们粗暴地修理。
要相信,他们有选择的权力,也有认识到错误的智力。
否则教育又如何谈起呢?
《啊!设计》没有树立起一个个绝对正确的“榜样”。
而是在有趣的游戏中。
教给孩子接受新事物的方法,观察新事物的能力,理解新事物的思维,甚至拒绝新事物的逻辑。
这才是真正的授人以渔。
每集的最后,大设计师出场也毫无说教。
只有最简单通俗的原理。
图书设计师祖父江慎:
我总是很努力在设计一些会让人心里怦怦然的东西。
都市景观设计师韩亚由美:
我经常在思考要怎么样才可以创造出让人幸福的城市。
建筑设计师伊东丰雄:
我随时随地都在想着盖一栋让人一进到里面,既能感到喜悦又能够觉得非常舒服的建筑。
图案设计师原研哉:
我经常都在思考,要怎么样才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鲜活。
没有掉书袋,没有多高大上。
就和真正的设计一样——
它是谦卑的,是体贴人的,是润物细无声的。
大道至简的设计理念,就这样被轻巧地传达给下一个世代,这或许也是日本能产生简单却极致设计的原因。
可以只亮一半,不会打扰到隔壁床的床头灯
不适的时候,不用过多解释,一按就可以让司机开慢点的按钮。
公共场所中,供老人临时放拐杖的架子。
厕所里供妈妈解放双手的婴儿坐架。
每一个公共设计背后的用心和理念,会在无形之中渗透入身在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人。
这种不易察觉到,又无处不在的设计。
会让每个个体有被社会尊重和照顾的感觉,从心底柔软起来。
也许飞速发展的时代,让我们总是自豪于“强”、“大”、“硬”、“猛”这些字眼。
但更人性化的文明,却往往藏在“轻”、“微”、“软”、“慢”之中。
所以,比起任何响亮的宣誓。
Sir更想把轻声细语的《啊!设计》,献给每个孩子,愿每个心灵的色彩都永远新鲜,不被任意涂抹。
这是才是属于他们的开学第一课。
也是我们该补的课。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想看的,B站就有
编辑助理:邓布利多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