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青至涩是相思

大多时候人们喜用红豆表达相思,毕竟古诗有云:“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可若有人问起你觉得相思该是何种颜色,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他:“青色”。对的,不是人们用来寄予相思的红豆的颜色,而是果实已成而未熟时的青色。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这便是《子衿》了—— 一首相思之作。


千年前的那个女子已有些时日没有见到她爱恋的那个人了,于是她走出闺阁登上城楼希望可以远远地望见穿着一身青衣的那个人,希望他正在仆仆的风尘中向她走来。


可是,他没有。所以,她连望都不曾望见了。


于是她想了、念了也问了,她想问他:“风带起你的一袭青衫,掠过的是我对你连绵悠长的爱慕与思念。纵然我不去见你,你就连那么一点点与你有关的音信也不肯让人捎来吗?


纵然我不去与你相见,你就不能来看看我吗?我独自在城楼上徘徊远眺,只是希望可以瞥见你的那一抹青色。你可知道,一日不能与你相见我就岁月难捱、度日如年。”


这首诗前四句直抒胸臆,极尽抒情,女子直白地将她对恋人的思念之情说了出来,也表达了她不能去看他而他也不主动来看望自己的失落。


第五句,是对场景的描写,它将女子在城楼上眺望远方只为寻找到他的身影的那种焦急的等待和盼望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最后一句可谓点睛之笔,通过客观时间和主观时间的巨大差距将女子等待的煎熬难捱和相思之苦痛再一次更为鲜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让整首诗在感情上达到了最高峰,而且这种强烈的情感久久不能消退,更赋予了读者在情感和空间上的无限想象。


想象那个千百年前的女子是否还在那个城楼上望着她的恋人,她面前的阵阵清风混杂着泥土的芬芳带起了她的青丝和衣裳。


这种难捱的等待给予诗人创作的灵感,而这种等待带来的刻骨的相思也给了这首诗以构思的动力。


在这首诗中,一方面突出刻画这个女子的心理活动,将她的等待、焦急、和思念都淋漓尽致地在问句里面展现出来。


一方面淡化背景,只是一方城墙,墙上是一个来回走动的焦急的女子的身影,墙外一片苍茫只求青衣一现。

这首诗用“青衿”和“玉佩”来代表自己的恋人用词极为优雅确切。古代服饰有严格的规定,由于该诗写的是周朝学子的服装。


因此“青衿”代指周朝国子生,此后也成为北齐、隋唐两宋学子的制服,这里作为贤士的代称,古指读书人。


这里短短几个字就将一位身着青衫的饱读诗书温文尔雅的少年郎刻画了出来。


“挑兮达兮”则将一位在城楼上焦急到来回走动以盼情郎来的痴情女子的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而“一日”和“三秋”更是将这种难捱的相思从客观时间和主观时间的巨大差距中更加形象具体地表达出了。


让读者更能体会和理解女子的相思之切之苦,从而在迸发出更强烈的情感的时候,使读者与诗中的女子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从而将读者拖入诗人创造出的那个场景里面,进而使读者在空间上也产生想象,最后就使这首诗有了悠远的余韵和无限想象的可能。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它是求真的文学,是真实情感的流露。


所以《子衿》作为《诗经》中的一首,必然带有这样的真实色彩。


所以我愿意相信历史的长河里真真正正存在过这样一个女子,在千年前的那个城楼上焦急地远望着她的爱人。


一个真实的人物,一座真正存在过的古城楼,一段真切的感情。她在古城楼上喃喃地问:“纵然我不去见你,你就连那么一点点与你有关的音信也不肯让人捎来吗?


纵然我不去与你相见,你就不能来看看我吗?”言语里带着的是她对他的爱慕和等待酿出的难捱的相思。

或许情到深处便是卑微。就像张爱玲说过的,“喜欢一个人,会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却在尘埃里开出花来。”


然后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走一步路。若是说了,走了,便不知道结果是不是自己可以承受的了。


如果说,思念是有颜色的话,那一定是青色的。


正如千百年前在城楼上望思人的那位女子:你来也罢,不来也罢。在我眼里,城头的夕阳里、迎面拂来的清风中皆是你的笑意与温柔。我起伏的意绪也皆是因了你。


这样一场不知结果的等待,因了没有迈出去的那一步,凝成了一幅流传千百年的画,为世间相思者一遍遍地临摹。


有道是:“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你若知晓了我在这里等你,来也罢,不来也罢,请让人捎个信给我,好让我知道该继续等你还是断了念想。


The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至青至涩是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