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两位好友文人之间的这两首唱和诗,充分展示了不同的创作风格
文\常清君
郑重申明:常清君在自媒体平台发布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以本人的专业知识、自身经验以及人生阅历等,经过独立思考后,认真撰写并反复修改的原创作品。
常清君导读:自古写景的古诗词曲浩如烟海、数不胜数。上千年来,这些经典之作至今依然动人心扉、引人入胜、发人深省、令人神往。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唐代文学家、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白居易的代表作《赋得古原草送别》、《卖炭翁》、《琵琶行》等,曾多次入选语文课本。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人,有“诗豪”之称。其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其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
刘禹锡的代表作《陋室铭》、《竹枝词》、《乌衣巷》等曾多次入选语文课本。
一、史称“刘白”的两位好友文人
白居易和刘禹锡是同龄人(两人都出生于公元772年),在性格秉性上都属于那种耿直豪爽之人,在政治抱负上又都积极谏言,锐意改革,还都经常因为得罪权贵而遭遇谪贬,更主要的是两人在当时就已经都是大名鼎鼎的诗坛名家,以上这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铸就了他们两人长达几十年的深厚友谊,包括多达100余次的一起唱和作诗,其中就包括常清君这次解读点评的白居易的《春词》,以及刘禹锡的《和乐天春词》。
常清君在此特别说明两下,一是这两首作品虽然题目中都含有“春词”,但其文学体裁并非是“词”,而是“诗”,是两首七言绝句;二是所谓唱和诗,是旧体诗的一种。“唱”,是指吟咏歌唱,即一个人先写了一首诗;“和”,是指声音相应,即第二个人依第一个人作的诗词体裁、内容、原韵等,专门作诗酬答。
二、此春愁入情又入境
先来看白居易的这首《春词》:
低花树映小妆楼,
春入眉心两点愁。斜倚栏干背鹦鹉,
思量何事不回头。
按惯例常清君先解释一下其中字词:
妆楼:指华美的楼房,古代常指富家女子的居处。
背鹦鹉:指背对着鹦鹉。鹦鹉是一种鸟,善学人语。
思量:思忖的意思。
诗歌题目中标明“春词”的,在古代一般是描写春怨内容的,也就是描写春天季节里,身在闺房宅院中的女子的伤春等愁绪的。
前面两句“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描写的是一簇簇低矮的花丛,以及绿树掩映之下的小楼,将点点春愁带入了身居楼中的少女两片眉心之中。
关于为何诗中要特别写道“两点愁”,常清君特意看了不少有关这首诗歌的解读赏析文章,却大都一笔带过,语焉不详。常清君自己反复阅读这首作品,独自思考之后,认为是因为人皆有两只眼睛,两条眉毛,也就相应有两处眉心,自然就是“春入眉心两点愁”了。
写到这里,常清君又联想到了宋代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那首《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之句,只是李清照写的是离愁,而白居易写的是春愁。
第三四句“斜倚栏干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则描写的是女子斜靠着栏杆背向鹦鹉,思忖着为什么不再回过头来?
这里的“思量何事不回头。”历来存在争议,即究竟是诗中的女子在思量,还是诗外的作者在思量,常清君更倾向于认为是后者,因为这更符合生活逻辑,常清君猜想大概是因为女主人公担心一旦回过头来,机灵的鹦鹉又会仿学往日人语,勾起自己的伤心事吧!
这首绝句诗前一句写景,后三句写人,附带也描写了一只机灵可爱的鹦鹉,将一位春天里身处小楼中的女子的愁绪,描绘得入情入境。
三、此女孩俏皮又可爱
再来看刘禹锡的唱和诗《和乐天春词》:
新妆宜面下朱楼,
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
蜻蜓飞上玉搔头。
按惯例常清君先解释一下其中字词:
宜面:脂粉涂抹得与容颜相宜,给人一种匀称和谐的美感。一作“粉面”。朱楼:涂以红漆的楼房,多指富贵女子的居所。
中庭:庭院;庭院之中。
玉搔头:玉簪,可用来搔头,故称。
网友们可能已经看出来了,刘禹锡的这首诗,采用了与白居易那首诗相同的韵脚,即“楼”、“愁”、“头”,这也是唱和诗最为基本的特征之一。
前面两句“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描写的是女主人公浓妆艳抹打扮一新之后走下楼来,看到的情景却是深深的庭院,将美好的春光锁在其中,从而平添不少愁绪。
后面两句“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描写的是已带上春愁的女主人公走到庭院里,无聊地数着新开的花儿的朵数,这时一只调皮的蜻蜓飞到了女主人公的玉簪上头停驻下来。
写到这里,常清君又联想到了宋代杨万里的那首《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之句。
有古诗赏析类书籍将这句“蜻蜓飞上玉搔头。”解读为是因为女主人公长得就像花儿一样美丽,所以连蜻蜓也误将其当做花儿停留在上面了。常清君对此不敢苟同,有这么大的一朵花儿吗?蜻蜓的判断力会如此之低吗?
在常清君看来,作者更有可能是在描写因为古代女子(尤其是古代富贵人家的女子)头发上插着的、具有花儿一般外形的精美玉簪子,以及头上涂抹的异香等之类,吸引了蜻蜓停留上面。
这首绝句诗前一句写人,第二句写景,后两句再写人,附带也描写了一只轻盈可爱的蜻蜓,将一位春天里身处朱楼中带有春愁的女子,描绘得俏皮而可爱。
常清君还看到不少赏析解读类文章,非要将这两首诗歌,分出个高低名次来。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况且这两首诗,只是唐代两位好友文人之间的唱和之作,人家都没比个输赢,你去掺和操什么心呢?
常清君云:好友唱和诗,各有千秋展风格。
常清君用心用情写好每一篇原创文章,期待着您的关注、点赞和评论
原创作品,如若转载等,请标明文章作者、出处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