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365没赶上火车之后……

8月18日,周日,晴,日更第78天。

每日一句

松弛一点的人生,也没什么不好的。生活不会因为你心弦紧绷,而事事顺遂。(by 德卡先生)

没赶上西站五点半的火车,辗转倒地铁到了郑州东站,赶上7点45的高铁,下车坐不打表的出租到小汽车站,买了城际公交,才发现,五分钟车程的车费比几十公里的城际公交车费还高,又坐小三轮到了目的地。

以前让我这样做是不可能的,现在为什么会呢?我想,这关系到刘润老师讲的心理账户这个问题。

我们会把钱分门别类的存在不同的心里账户里面。比如说,生活必要的开支账户,家庭建设和个人发展账户,情感维系账户,享乐休闲账户等等。虽然这些账户都是在一个大账户之下,但其实各个子账户斗士独立存在的。

刘润老师举过一个例子:

听音乐会前,丢失了200块钱。

当丢失的是价值200块的公交卡时,大多数人会选择继续前往观看;当丢失的是打算用来购买音乐会门票的200块时,大多数人选择不去看了。

而在平常常见的场景中,巧克力厂家宣传时,将几百块钱的巧克力,放到情感维系账户里面,会比放到生活必须开支账号里面,消费者更有可能购买。

装修公司的业务经理如果能让客户明白,你的装修方案会帮他剩下4、5个平方米的面积,他就有可能会非常动心。因为他会觉得,你是在帮他在买房的账户里面省了钱,而不是在装修的账户里面多花了钱。

所以改变顾客对你的商品的认知,让他从不愿意花钱的心里账户,转移到愿意为此付钱的那个心里账户里面去,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可能曾经很小气的客户变得非常大方起来。客户其实并不真的是小气,而是你的这个商品,并不在他愿意为此付费的那个心里账户里面。

那么生活中我们遇过哪些心理账户的运用呢?

类似心理账户的运用还有很多,例如产品属于品类中比较高端价格也很贵,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把它定义为礼品。我们自己去买来用可能舍不得,但是如果是送人就不觉得贵。比如蒙牛的特仑苏,伊利的金典牛奶。

吃大餐也是,请我妈吃,她喜欢去哪家店就带她去,我自己去吃,还要看看性价比之类的。

同样买一件衣服,去商场我可能不会剁手,因为付现金,500我就觉得好多,自己就没多少钱了;而网上买,500好像就是个数字,不觉得肉疼。所以用信用卡,本来是想缓解经济压力,有的反而越用越多。

9.9和10元的差别好大

这是商家运用了心理暗示的方法,让消费者认为物品更加便宜,而事实上并没有便宜多少。

9.9元会让买家感觉是在9的区间内,但是10从感官和心理来讲会让买家感到贵

在消费者看来9.9属于几块钱的行列,和10所属的十几块钱有着质的不同。

1999元和2000元,大家会感觉前者会比后者便宜很多,事实上它们差不多。

父母喜欢把大钱存起来,舍不得用。孩子喜欢花零用钱。

所以我们给父母的钱不要过年一次性给大的,要时不时给点零花钱他们。给孩子就是要鼓励,我们一次性给整钱,而不是一次次给零花钱。

这种是转化顾客的思维模式。

比如送礼,是给别人送的就很舍得,你只需要多描述这份礼物有多好看,你朋友收到有多开心,顾客会自行幻想。

为父母买,为孩子买,慰劳自己,等等很多套路大家都知道,但是还是会中招,这是为什么?

产品足够吸引人

刚需

包装好看

以及人性中有很多不可逆的因素:贪小便宜、从众、向往美好、焦虑……多数情况会让感性战胜理性。

从心理学分析,每人都有心理舒适区,套路就是通过可行的方法找到你的心理舒适区,满足你的需求,你就被套路了,大致流程:投石问路(了解需求)→激发兴趣(引起好奇)→感人故事(建立信任)→制造惊喜(满足需求)!

我是小苏一,欢迎你来监督我的日更,见证我365天的坚持。

你可能感兴趣的:(78/365没赶上火车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