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在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倡文抑武的政策下,宋朝基本都遵循着以文治国的理念。

这个时代士大夫主体意识被空前唤醒,人才辈出。

这样的背景下,文化慢慢积累下来,到了仁宗时期,迎来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盛景。

但是,文人治国也有弊端,一个尤为突出的就是朋党现象。(就是小团体行为)

朋党问题,伴随着士大夫主体意识的张扬以及各自利益诉求的驱动。

此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地域因素。为什么呢?宋是个北方政权,后来国家的发展变大,囊括了南方,国家建设文化,这个文化建设的资源就势必会吸收前几个朝代发展的比较的,比如说南唐。

那么当有争执的时候,也会突出这样的南北方差异。比如说,当年宋真宗与辽国签澶渊之盟,大家觉得这个很屈辱,以宰相王钦若为首的部分朝中大臣揣摩真宗的心思,上演了一出天书封禅的闹剧。而这批人恰好是南方人,这些南方士子逢君之恶,鼓动宋真宗泰山封禅之举,导致劳民伤财,国库空虚,怨声载道,在北方正人君子的心目中,南方士人几乎成了小人的同义语。

前面提到,仁宗时期是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时期,这也是有很多政治斗争的时期。主要有两种形式:一个是元老与新进的交锋,一个是改革派内部因个人行事风格不同,而产生的冲突。

所谓元老,指的是前朝旧臣,他们多半谨慎持重,对新人新事,通常抱有近乎本能的隔膜和敌意。而新进是指宋仁宗即为后,科举入仕的青年才俊,尤以天圣年间的三科进士为主体,其中的韩琦、文彦博、包拯、欧阳修、曾公亮、宋祁、余靖、蔡襄等,都成为宋朝历史上的一代名臣,这些新晋的士子们的代表人物,正是范仲淹。

这是一个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也是一个被贬又叫回来,又被贬的人。

明道二年十二月。仁宗废后,范仲淹等人欲伏阁进谏,然后就被统统贬为外官了。后来范仲淹重新被叫回来京师供职,因为说了当朝宰相。被宰相吕夷简指斥离间君臣、越职言事、引用朋党。然后他就又被贬了。

因为宋朝内忧外患日益严重,老臣们的行事又不太让仁宗满意,所以后来仁宗又将范仲淹重新启用,新进士大夫也获得重用。

庆历三年,以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一些主张改革的政治新星拉开了庆历新政的序幕。(即反贪污,反对既得利益的吏治改革),于是围绕着这个庆历新政,主要是旧新臣的矛盾、改革派内部矛盾都越加爆发出来。

1. 被触犯到利益的人又开始以朋党之名攻击他们;

2. 改革派内部矛盾, 例如范仲淹与韩琦对于经略西北政策和修建水洛城的意见相左等;

3. 新进士大夫欧阳修 写了一篇容易让人觉得主张改革、拥护新政的人都是朋党的《朋党论》文章;

4.  来自前朝旧臣夏竦的报复,伪造废立皇帝的诏书草稿,说富弼,范仲淹等人欲废黜当今圣上……

一系列的事件使得最后庆历新政失败了。范仲淹也在这里面再次被贬。

虽然结局不如人想,但是宋朝对士大夫的宽容与开明政策,最终还是使这些一心报国的文人能够施展所长。(关键你看皇帝,贬了人可以再叫回来用,也是很强)

你可能感兴趣的:(55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