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了十几年课,还是感觉不会讲课?你可能在这几点上踩了坑

当了十几年老师了,可是直到最近,在备课时和上课前,甚至是上课时,还是对自己的讲课没太多自信,总是感觉自己竟然还是不太会讲课,问题主要就在于讲课不够有趣,也不够灵活,想给干货没错,但是一味的干货并不意味着学生就能学到更多,有时效果会适得其反。

今天读到吴军老师《阅读与写作讲义》关于口头表达的章节,对于自己讲课存在的问题有了茅塞顿开的感觉。

关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吴军老师提出了三个要点:

一、口头表达要有对象感,也就是要用对方懂的事情和概念去解释、形容新的事物。不能硬给,更不能用对方不懂的事物去解释对方不懂的另一个事物。

二、口头表达要有吸引力。如果想表达一个道理,或者在课上讲解一个概念、一个技能,一种表达手法,或者一个难懂的生词,就可以多考虑学生的背景——特别是知识背景和生活背景,再用类比的方法进行讲解。也就是,用他们熟悉的东西来理解这个有共通点的新概念。

三、口头表达要掌握节奏。虽然前两点我也未必做得很好,但“节奏感”这一点是我尤其欠缺的。

要把握好节奏感,首先要在传达信息时,增加一些冗余度,也就是讲一些废话和重复的话。我自己平时就不是个喜欢闲扯的人,所以我上课的风格,也是接近于“零冗余”,开篇没有寒暄,直接复习上节课内容,适当提问,然后就开始新课。

不像有的老师,上来会先聊一会,就像郭德纲《坑王驾到》中的“闲白”,总是聊个十几二十分钟才进入正题。为此,郭老师专门解释过,他说听众在来听书之前,都在做着自己的事情,有着自己的情绪,上来就直接讲,大家很难跟上自己的思路。所以,这“闲白”的作用就是给听众收心,这样讲到正文观众才能投入进来,跟着讲书的走。

这个解释给我的触动很大,因为学生在上课之前,也是各怀心事的,很少有学生会自动进入准备好要上课的状态。所以,我也考虑过是不是也可以来点课前“闲白”,当然不可能聊上十几二十分钟,毕竟一节课就40分钟,但是三五分钟把大家调节到上课的状态还是值得的。

问题是,我始终不知道课堂的“闲白”要聊什么,我本也是个不喜欢聊闲天的人。说实话, 对着全班聊天5分钟比我讲课50分钟都难。所以,至今还是直接就进入上课的状态。

这是上课的节奏问题之一,问题之二就是讲课中少有玩笑或重复解释来调节信息浓度,也就是,干货太干。

可能自己感觉比较负责的老师都容易有这个问题,觉得只要我没跑题,这个课上得就没毛病。其实,正如吴军老师所说,从信息论的角度讲,要想让信息在传输过程中没有损失,就必须保持一定的“冗余度”才行。

当然,这“冗余度”毕竟是信息本身的补充和润滑成分,通篇冗余,也就是通篇废话,可能比通篇干货危害更大。所以,把握好废话的比例和什么时间适合讲点废话,这也是需要不断练习的。

“废话”的作用主要在于调节气氛,比如让课堂气氛不要过于严肃,学生也不要过于紧张,毕竟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有张有弛的课堂节奏才最利于课堂的教学效果。

除了废话之外,重复的话也很重要——这是我很不习惯的另一方面。所谓重复,并不是把同一句话说两遍、三遍,而是用不同的方式,来把同一个意思阐述清楚。特别对于课堂上的重要概念,重复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

一个班级里几十名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背景都不尽相同,用一种方法解释的概念很可能并不适合所有学生去理解,所以,换一个角度再解释一遍,可能刚才没听懂的学生就听懂了。

这样看来,重复甚至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

掌握表达节奏的最后一个方面,就是掌控表达信息的节奏,同时兼顾听众的注意力情况。

无论是讲课,还是日常交流,在讲述一件事情时,都可以像写小说一样,设计一点情节,做一点铺垫,留一点悬念。没有人喜欢听讲话者一股脑倒给他们的大道理,却会喜欢随着讲话者的设计,自己像探险一样去理解要点,发现答案。

了解了以上的口头表达要素,并加以练习,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掌控全场,成为高效而有魅力的讲话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讲了十几年课,还是感觉不会讲课?你可能在这几点上踩了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