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好,我们的生活有实体书店

那是2010年的一个冬日,好友神秘地告诉我,她学会了网购。看好了东西,插上U盾,一键付款,在家也能坐享其成。半信半疑的我委托她帮我网购两本书,不过两三天,周汝昌、刘心武两位先生的红楼梦研究著作就递到了我手上。

眼见为实,有了第一次的网购经历,我相信了网购的好处。以后的十几年,陆续从亚马逊、当当、孔夫子旧书网等淘到了不少宝贝书。互联网一路高歌猛进,新的购物方式层出不穷,不少实体书店为了生存开了网店,我们既省了钱,也得了便利。

可即使是这样,我仍怀念那段逛书店、淘好书的日子。

小时候,老爸经常带我去市中广场的新华书店,上下册的《汉字图解精典》是我的识字启蒙书。大红大绿的正方形,干货满满。有拼音有图片,教笔顺示造句,四百多页把老祖宗造的字讲得通俗易懂。更重要的是,小小的两册书,还与国际接轨,汉英对照,思想前沿。上小学前,我几乎所有的识字卡片,都源于这两本精典。

上了初中,新华书店C位的《丁丁历险记》是我的最爱。十块钱一本,二百二十块钱一套,对零花钱只有块八毛的我来说集齐所有简直是“天方夜谭”。但老爸最懂我,隔几天就提回来一个印着新华书店红字儿的塑料袋,我知道最新版的丁丁又来我家串门儿了。在《丁丁历险记》里,我跟着梳着三角背头的丁丁和可爱的小狗白雪把欧洲、非洲、南美洲甚至月球玩转了个遍。当看到《蓝莲花》这本时,我又产生了深深地自豪感,因为这个故事和我们的国家有关。

书店、老爸、丁丁、白雪为我打开了一个窗口,小小的我也能与大大的世界联结,小小的我也能透过书发现与感受大大的精彩和美好。

高中生的生活简单枯燥,两个周只有半天的假期。放假的周六下午,最令我开心的就是泡在席殊书屋,从晌午到天黑,什么类型的书啊,杂志啊,画报啊都要读上一读。记得那时最感兴趣的是一本叫《百家讲坛》的历史杂志,现在想来这个名字也许就是为了博人眼球,增加销量。不过,我哪管这些,有趣有料就行,在这本杂志里,我看到了和历史课本不一样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我想,后来对于文物的喜爱也许早在那时就埋下了种子,只是我不知道罢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买书的眼光变得挑剔起来。看作者、看出版社、查豆瓣,步骤多了,谨慎也多了。渐渐地也明白那杂志的历史也并非都是真实准确,不过用生动幽默的语言讲历史故事的方式,现在仍不过时。

我的成长,与书店有关。在书中,我看到了更宽广的天地、更浩渺的宇宙。

上大学了,有工作了,书也常买,书店却不常去了,挑书选书的那份执著与惊喜也自然少了几分。如今去书店,必读名著、习题选集、现象级热门书占据了半壁江山,很多青少年时常读的书都被打入了冷宫,无人问津。想找找以前常读的《读者》,无奈只看到冠以《读者》之名的文集汇编。汇编中,《一片甲骨的惦念》引起了我的注意。因包装结实,无法打开,遂果断买下,拆开塑封,按照目录很快找到了这篇。小小的甲骨是商王武丁和妻子妇好的情感见证。因为近几年痴迷文物,所以对妇好并不陌生,编者能从众多名家散文中敲定《一片甲骨的惦念》作为书名,其中蕴含着他对妇好这位伟大女性多少的深情与敬仰?

寻找一处角落,午后的阳光温柔有力。拿起书,一页一页、一篇一篇地读,《读者》还是那个《读者》,《读者》眼里有作者;《读者》还是那个《读者》,《读者》心中有读者。读着书,我笑了。《读者》变了,好像也没变。

如果不去书店,我绝对不可能在网上淘到这本书。因为有了书店,我的生命又多了一本喜欢的书。

今天,我默默地提醒自己,走累了,烦恼了,迷茫了,有一个地方可以去待待。因为在这里,什么都可以不想,我只是我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还好,我们的生活有实体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