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杨迪父母的鼓励式教育,我们怎么办?

今早起床一打开微博,就被“杨迪下跪感谢父母”的热搜给感动地两眼汪汪,那段“我完成我的梦想了,爸爸妈妈。你们从来没有阻碍我,追逐我自己想做的所有事情……”真的很好哭。


《青春环游记》节目截图

可是我们也要看到杨迪所代表的人群:

1.独生子女,能够更加优先享受父母的支持

2.杨迪在视频中提到的没有背景、小县城、没有资源……所有要靠自己努力争取

因此,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父母的鼓励式教育有更加正向的影响,加上时代的催化作用,一条在逆袭之路成长的杨迪变得如此好哭。


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许多人都处于一种特别的尴尬之中。我们有鼓励,但是却没那么受用。

就像《请回答1988》里的德善一样,看似开心快乐的成长,其实是家里最不被重视的孩子,没有煎蛋、没有鸡腿,要是有鼓励的话,也是因为自己让父母长了脸面……


01
二孩及以上的家庭
多是不对等的鼓励

以前的朋友曾经跟我分享了一个故事(真实):她的高中同学跟父母闹僵了,原因是家里人把所有的积蓄都留着给哥哥买房子、结婚,虽然家里人也支持她现在做的事,但只要一涉及到哥哥,她就变得微不足道。于是女孩和家里吵架,发朋友圈骂父母为什么生下她,但却不愿意多分给她一些爱……

一切的一切都是源于在我们的社会习俗里更偏向对男孩的投资,女孩嫁出去了,父母基本没什么回报,因此鼓励也显得尤其奢侈。

而且就算是鼓励了,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其他的症状,比如鼓励女孩当老师,找个安稳的工作,而不是鼓励她精神独立;鼓励大的孩子让着小的孩子,而不是鼓励在孩子心中的是非正确……

所以常常看到成年后的两兄弟姐妹会出现争得眼红耳赤的场景,大多数都是因为家里的财产或者父母养育费分配不均。


02
鼓励努力
不鼓励天赋

中国社会是典型的“家长制”家庭教育,听父母的话是首要任务,孩子们不能有自己的主见,至少在成年之前基本上都是听父母的决定,成年之后才有少部分孩子能够完全脱离父母独立生活。

相反,我们知道的西方家庭教育以“平等”为前提,所有孩子能够自己做决定,往往也显示出比中国孩子更早的成熟和独立。十八岁以前他们可以自己去挣外快,这在中国是绝对见不到的,因为这时的中国父母们都在给孩子上补习班呢!

中西方孩子的对比


以这两种为主的教育观,就会产生一种我们非常熟悉的话语体系。

“你家孩子真有天赋,不用老师教都能学这么好!”

“你自己的事自己看着办,父母帮不了你什么!”


这是典型的中西方父母的教育理念差距(可能有些不一样,但意思基本相同)。

中国父母在生活和学习中更鼓励天赋,因为这隐藏着自己能力的高低,想着我孩子这么聪明,那不都是因为我的基因好。而在西方话语中则能让人更多感受到努力比较重要,所以你的生活也是你自己才能决定的。

我想,杨迪父母的教育之所以这样感人,大概也是因为它更强调一种努力胜过天赋的力量,所以,即使“我”没有资源和背景,也照样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最后

人之所为,皆靠自身。


看到杨迪如此幸福的原生家庭,我想很多人会抱怨和难过自己的处境,但是万万要看到,杨迪今天的成绩,绝不是父母的那几句鼓励就能决定的,更多背后的努力和艰辛才应该被我们看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没有杨迪父母的鼓励式教育,我们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