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池

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甚至白皮肤蓝眼晴的欧州人,黑皮肤白牙齿的非州人,都知道古老的中国有四个优美的爱情传说。其中《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的藕垛。

大庙前的白果树

在藕垛桃园的池塘边,住着一个叫董永的放牛娃,父母早逝,他只好帮人家放牛,他对牛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总是把牛喂得饱饱的,从来舍不得抽牛一鞭子,每天有什么心里话都对牛讲。每天牛儿吃草、干活,晚上在牛汪塘里息夜,渐渐地董永发现,他总共放着的99头牛,但每天早上干活时,数来数去却都是100头牛。原来,牛汪塘里有一尊石牛,石牛是神牛,放牛娃的善心感动了它,它处处在帮衬着放牛娃。转眼,放牛娃变成了英俊的小伙子了。有一天,神牛悄悄地告诉他,有穿着七彩衣服的七个仙女,在某天夜里要到这个长满荷藕的池塘里洗澡,叫董永偷偷地拿了一个仙女的衣服成了好事,这个仙女就是美丽的七仙女。天上一天,人间一年,两个人男耕女织恩恩爱爱,可好景不长,七仙女下凡被王母娘娘发现了,派天兵天将把七仙女捉去天庭,七仙女坚决不从,在反抗挣扎的过程中,七仙女的一双鞋子分别掉在了藕垛东南角两个不同的地方,遂命名为东鞋庄和西鞋庄,(现在合并叫双超村)。天命难违,落霞西天,暮云合壁,在广山的东南角一个村庄的桥上,七仙女辞别了董永,后人为了怀念七仙女,把那条河叫辞郎河,把那座桥称为辞郎桥,把那个村庄叫做暮云庄。可惜这个美丽的传说,被附近的东台西溪景区抢新注册了,藕垛人有信心有决心,在弘扬传统文化上下功夫,加以开发利用,让这个美丽的传说在藕垛落地生根。                               

1942年,国民党江苏省保安第三旅旅长张星炳的部队,在对藕池村进行登记时,直接就写的“牛子”二字,足以说明放牛娃和神牛的故事己深入人心。

藕垛,不仅有美丽的传说,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民国二十七年,一场史无前例的干旱,在藕垛干涸的河流底部发现了一口水井,全村人靠这口水井度过了灾年。并意外的出土了一只镇井之宝――韩瓶。韩瓶是南宋名将韩世忠部队所使用的行军壶,距今己有800多年的历史,至今保存完好,是藕垛历史悠久的见证。       

藕垛原属唐刘镇,2000年两镇合并,遂属张郭管辖。东与本镇华庄接壤,北隔蚌蜒河与冯家相望,西为港南,南接杭堡。蚌蜒河的支流,分村庄为三个垛子,曰河东、河南、河北(西边的垛子河南人称作为河北,河东人则称作为河西)。村中大河里是从蚌蜒河淌来的清澈河水,滋养着村中的老老少少。藕垛人夏中仁创作的小说《爱情制造故事》的开篇描述,就是对古老家乡的真实写照。                         

老庙前的白果树根深叶茂,寓意着村庄的繁荣,错落有致的房屋紧紧相连,一条大河贯穿整个村庄,三座桥梁连接的不单单是村庄的道路,它更多的是连接整个村庄的人心。潺潺的流水在桥下唱着欢乐的歌,静静的村庄里,住着祖祖辈辈淳朴而又善良的人们,那就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藕垛。                                                 

藕垛最鼎盛的时候,人口也就1200多人。这么多年来,由于在外工作和经商人员的迀出,现村里共265户人家,人口800多人,大小20个姓氏,大的姓氏50多户,小的姓氏单门独户,但他们不分彼此就像一家人一样生活着,村上的房屋排布紧密,一户紧挨着一户,他们大多以族群居,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忙碌地经营着大地所馈赠的丰收。                                 

藕垛的村名很奇特,每一段时期都有一个名字,每一个名字都有一段神奇的故事。                                                             

最早的由于董永的传说,村名叫牛子村。“洪武赶散”后,先有一“周”二“赵”插草为标,他们砍树割草建茅棚,带着家人在一个垛子上生活。北迁到此的苏州阊门人,看到这里民风淳朴,地理位置又不错,就选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定居下来,后来又断断续续地又来了许多户人家在此定居,与原著民和睦相处,他们开荒种地、养牛捕鱼、男婚女嫁,就形成了一个自然村庄。

站在河西拍河东河南

有了村庄就得有名字。当时村子的东北角有一个大大的藕塘,里面长满了莲藕。村里有学问的人,取藕断丝连之意,告诫后来不忘根本。藕垛便有了它的又一个名字――藕丝垛。         

古老的藕垛人不为命运所屈服,他们靠勤劳和智慧改变命运。为寻找适应自己的生存环境,不断地探索着。不少人家秋收一结束就闭门上锁,三板子小船带着妻儿老小,结伴到苏南做小生意。后来,他们在太湖边一个叫加泽的地方择地而居,主要是马家、杨家等,他们把那个村庄取名叫“小藕丝垛”。他们的后代在那生活已有5代,总共40多户人家,而且生活得很好,马家后人马文欣,拥有一个工程队,机器上百台,资产达几千万。但他们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每年清明,他们都回到藕池祭祖。

藕垛的人们,是善良而又勇敢的人们,他们明世理懂是非,舍小家保大家。为了保卫家乡,赵德荣是当时兴化县财政部的秘书,在参加保卫蒲塘的战斗中光荣牺牲。仲昌贵在溱潼团九连任班长,在茅山姜家战斗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朱友根是兴化独立团的神枪手,不知打死了多少敌人,在一次战斗中不幸牺牲。抗美援朝老英雄杨友田,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四次立功。还有很多烈士参加革命,把鲜血洒在了这片热土上。更有巾帼不让须眉,夏家女儿夏小冬 ,报名参加新四军,现己近90岁,是一位离休的国家干部。1947年,新四军北撤,时任溱北区区长的丁浩东,被国民党部队一路追杀,到藕丝垛村北时,被一条大河(蚌蜓河)挡住了去路,只要过了河到了圩北就有部队接应了,怎么办呢?眼看着后面的追兵就要到了。这时,从芦苇荡里驶出一条小船,一位头戴方巾的年轻女子,冒着生命的危险,把他接上了小船,赶忙向对岸撑去,当小船行至河中央时,后面的追兵己到,眼看着远去的小船,国民党只好对着小船胡乱地开起了枪,子弹打在水里,在船边溅起了水花。这位救人的女子,就是仲昌贵烈士的妹妹仲年网。后来,时任中共中央煤炭部的丁部长,为了寻找当年救他的女子,写信给有关部门,把“藕丝垛”写成“藕垛”。村里人为了记住这段历史,藕池就有了它的另外一个名字――藕垛。 

原藕池学校

藕池的人们吃苦耐劳,团结一致、敢于创新。六十年代初,家家户户靠种田为生,日子过得马马虎虎。时任村支书的赵干青,和村民们拧成一股绳,带领并发动全村人肩挑背扛,家家户户挖窖子储藏山芋,让只能当辅食和猪饲料的山芋,经过一个冬天的储藏,用山芋种换粮食,育山芋苗卖钱,让原来不值钱的山芋身价翻了几番,这在当时方圆百里,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事件。在那个不允许搞投机倒把的年代,他还带着人偷偷地到东海去学习“飘鱼花”技术来培育鱼苗,村中大小河流和鱼塘养满了鱼。村里人虽然苦点累点,但村里人也逐步富裕起来,家家户户把土墼墙换成了砖瓦房。后来公社成立了“养管会”,村里几个会飘鱼花的村民,被当成技术人员被请去了。穷则思变,当时藕池还有很多能工巧匠,赵德广煎的馓子冷水都能泡开,沰出来的烧饼特别好吃,那是远近闻名。夏中干带着一帮人去东北炸炒米也富了起来。藕池人为了子孙后代的发展,根据风水学说,藕必须生长在水里才茂盛,虾(夏,藕池夏家是大户)必须生活在水里才繁育兴旺。也就是那时,土改时,将藕垛改成了藕池。藕池有了它的正式名字――藕池村。

藕池的人们是尊师重教、崇尚道德、懂得感恩的人们。从私塾到小学乃至初中,在小小的藕池都曾经存在过,并在每个阶段都取得过辉煌的成绩。从藕池私塾走出去的周亚东,在六十年代就是南京大学的教授。在东海某舰队当政委的夏松茂。任淮安地区多管局副局长的夏中武。任唐刘教育办公室主任的赵学武。任南京消防局副局长的夏中友。任兴化市农业局副局长的李炳维。南京市浦口消防大队的大队长赵龙玉等等。他们都是从藕池的学校走出去的人才。当时有很多附近村的孩子也在这里求学。从藕池学校走出去的学子,有很多在各类大学就读,北大、南大、上海交大都曾经有我们的学子在那里深造过。他们当中现在有,出国留学的,考取公务员的,做人民教师的就有40多人,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用自己的智慧为国家作贡献,为家乡争光。但藕池人不忘本,夏鹤年老师,从年轻时就在藕池学校任教直至退休,现仍然居住藕池,他把藕池学校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他把藕池村也当成了自己的家。藕池人也把他融入了这个大家庭,每年的夏氏清明祭祖聚会,都会把他请至首席,把他当成真正的一家人。     

藕池村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据不完全统计,小小的藕池村有130多对夫妇是本村联姻的,可谓是“打断骨头连着筋”,家家户户都是亲。他们亲帮亲邻帮邻,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村里的年轻人为了理想,为了生计,背起了行囊,踏着乡间泥泞的小路越走越远,他们拥向了喧嚣的城市,以家族为纽带,在大都市打下了属于他们的一片天地。现在,村里千万富翁就有好几位。像年轻的周志祥,这么多年来在外做桥架生意,已拥有资产几千万,但他致富不忘乡亲,投资1000万在家乡办起了江苏侨力成套设备有限公司,带动大家一起致富。做木工出生的赵乃秋和赵学桂,他们用自己的特长在徐州开起了家俱厂,资产也都达千万之上。藕池的百万富翁更是有很多很多。但他们致富不忘家乡,修桥、铺路、建庙、施善,他们都积极参与。       

一排4个80多岁的老人

藕池村更是一个长寿村。春天来了,没有菜花节,却有遍地金黄的菜花。没有大超市大菜场,却有着自种的青菜、萝卜、豆角、韭菜,闲情雅趣来了,搬张凳子,拿起鱼钩,不一会儿,几条活蹦乱跳的鱼儿就成了盘中菜。环境好心境自然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村中最长寿的夏武氏奶奶活到107岁,另外也有一位杨嗲嗲活到103岁才过世。现在村中有90岁以上的老人7位,80岁以上的老人40多位,今年99岁的仲家老奶奶,每天早早地自己搬着个凳子坐在巷口,与过往的人打着招呼,思维一点也不乱,保准又是一位百岁老人。                         

藕池村现有小超市3个,生活必须品一应俱全,可以满足全村人平时的购物需求。村中卫生室配置齐全,要是谁有个头疼脑热的,根本不需要去医院,在家门口就能解决好。村中道路己从泥泞的小路,变成了水泥路面。村中己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家在各大城市买房,村中也是别墅成群,这些都离不开历任村干部的功劳。从周荣堂老社长到历届村支书,他们是赵干青、夏中美、董玉胜、夏中来。藕池村于2001年与友邻村杭堡合并,取名藕杭村,赵晓喻任第一任支书,现在的区域负责人是杨永红。他们为藕池人办实事,办好事,为了藕池的发展,贡献着青春和智慧。                               

藕池村从牛子、藕丝垛、藕垛、藕池到藕杭村,这么多年来,村子的名字一直在变化着,但不变的是藕池人的淳朴和善良,还有勤劳和勇敢。藕池对于藕池人来说,它己经不是一个村,而是一个家,一个充满温馨而又和谐的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藕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