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道德经》(二十四章)

【原文】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餘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译文】

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感悟】

本篇中所要表达的,我认为是一个人如何认识从本我到自我到超我的发展过程。这是西方心理学中精神分析中的理论,和《道德经》中的思想不谋而合。

弗洛伊德说:“本我”代表欲望,完全存在于潜意识之中,受意识遏抑;“自我”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处于大部分有意识的状态;“超我”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处于部分有意识的状态。

本章开篇就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就是一个人“本我”的状态,是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不明白或者说不了解自己,只想站得高、跑得快,但实际上只会适得其反。

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意思是一个人的德性配不上自己的地位,这个人必然会有灾难。这种人就是“企者”、“跨者”。

“本我”时期,就是自己看到的自我。小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与众不同,看到超人觉得自己也能成为超人,看到蜘蛛侠觉得自己也能变成蜘蛛侠,所以很多人都会表现出文中所列举的四种状态:自逞已见、自以为是、自我夸耀、自高自大。

那么 我们该如何看待自我呢?日本设计大师山本耀司曾说:“自己”这个东西往往是看不见的,你要撞上一些别的什么东西,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因此,了解自我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碰撞的越狠,才能更深地了解自我。

这种碰撞,就是文中所说的“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当经过碰撞,反馈回来的自我原来是这样的: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

当被撞的头破血流,甚至怀疑人生的时候,就到了第三种“超我”的状态,也就是文中所说的“道”的状态。有了良知和道德的内在判断,不再做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的事情,才算是真正得道了。

曾国藩的一生很好地诠释了这个从自我到本我到超我的成长历程。

曾国藩自幼愚笨,数次科举不中,终于当了官之后,自逞已见、自以为是、自我夸耀、自高自大这些毛病一个不少都犯过,后来遭遇挫折后,经过两年的仔细揣摩,他终于大彻大悟:觉得自己是最牛的,其实就是最傻的那一个。

从此,曾国藩就走到了求“道”的路上,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被称为“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没有完美无缺的人,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克服停留在“本我”的局限,去碰撞“自我”,最终走上“超我”,也就是寻求“道”的道路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感悟《道德经》(二十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