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诗经——杕杜

诗经——风——唐风——杕杜


有杕之杜,其叶湑湑。独行踽踽。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有杕之杜,其叶菁菁。独行睘睘。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有杕(dì 地):即“杕杕”,孤立生长貌。杜:木名。赤棠。

湑(xǔ 许):形容树叶茂盛。

踽踽(jǔ 举):单身独行、孤独无依的样子。

同父:指同胞兄弟;一说同祖父的族昆弟。

比:亲近。

佽(cì 次):资助,帮助。

菁菁:树叶茂盛状。

睘睘(qióng 穷):同“茕茕”,孤独无依的样子。

同姓:一母所生的兄弟。姓,生。


路旁赤棠孤零零,树叶倒是密密生。独自流浪好凄清。难道路上没别人,不如同父兄弟亲。叹息来往过路人,为何不与我亲近?兄弟不在无依靠,为何不将我帮衬?

路旁赤棠孤零零,树叶倒是密又青。独自流浪多悲辛。难道路上没别人,不如同姓兄弟亲。叹息来往过路人,为何不与我亲近?兄弟不在无依靠,为何不将我帮衬?


诗以杕杜为名,是表示孤独生长的杜树,以名定下全文主旨。以字形看,杕为大木,正所谓木秀于林,是不是也有悲哀之义呢。

本篇古今学者多有不同看法,对于本篇之理解方向,就有很多种,但在都以孤独为背景。我们还是先看字面之意。

第一句有杕之杜,其叶湑湑/菁菁:湑湑/菁菁两个词表示同样的意思,只是说明孤独生长的杜树,它也是叶茂的,注意这里只说了叶茂,却并没有说明枝繁,那么,这里是不是作者的一个伏笔呢。

第二句独行踽踽/睘睘:两个词都是一个意思,即孤独状,无依无靠样。独行是对行走状态的描写,而踽踽/睘睘则是更注意感情的渲染。虽是同义,却是将环境融入词汇,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这也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第二句也是一个转换,将孤独的杜树转为孤独的人,也就是说第一句起兴,第二句入正文。作者看到孤独的杜树,从而想到孤独的自己,以景入情。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同姓:岂无他人,明显一句反问,那么路上有他人吗,有。只是作者又说了一句,他人毕竟是他人,不是我的兄弟。同父为兄弟姐妹。同姓为族人,两个表达的意思由小家到家族。

第三句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两章同句,一般来讲是重点强调。作者自怨自怜,说一起同行的啊,为什么不与我亲近,这里的亲近可能是对他的帮助。我没有兄弟,为什么不来帮帮我呢?

全文大约就是这个意思。那么,对于文中的主人公,有很多猜测。闻一多《风诗类钞》另有妙诠:杕杜喻女之未嫁者。《说文》:牡曰棠,牝曰杜。也就是主人公是一位女性,还是一位未嫁之少女,而文中对少女的描写却是如此可怜,以致于在我们脑海中形成这样一个形象,一位满面灰尘的少女,孤独的在流浪的路上,或是因为战乱,或是因为灾荒,不得不离开家乡,出外另谋生路,这里应该是行乞至此,路遇一颗孤独生长的杜树,于是感情自己的身世,而做文以嘲或是以泣。这是一种解法。

诗序说:《杕杜)》,刺时也。君不能亲其宗族,骨肉离散,独居而无兄弟,将(音姜)为(音围)沃所并尔。 

诗序解诗以经典为主。这里又一次提到了沃地,那就还是指晋昭公时期曲沃桓叔,而此篇解为刺时,明显是在刺晋昭公,而是无兄弟,无家族,只是不能亲其家,亲其族,导致为曲沃桓叔所得,切有国灭之风险。

为何说不亲其家,不亲其族就有国灭之风险,那么还是要从经典去分析。《大学》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言,又有“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之语。“昭侯”无德矣,可谓“身不修”,何以“明明德于其家”?何以“明明德于其国”?

所以,诗序之主旨是以经典解经,以君子天道解人道。

除此之外,也有观点解为兄弟之情的,最为重要的史实支撑就是重耳和夷吾的故事。

献公晚年宠爱骊姬,为了让奚齐继承君位,害死了太子申生,重耳、夷吾被迫出逃。重耳到了狄国,谋臣狐犭匽、赵衰等人跟着他。 晋献公死后,奚齐当了国君,不久,奚齐、卓子先后被杀,晋国没有了国君。夷吾首先回到国内,立为晋惠公。惠公害怕重耳抢他的君位,派人到狄国去行刺重耳,重耳被迫流亡,到了齐、曹、宋、郑、楚、秦等国,受到齐桓公、宋襄公、楚成王、秦穆公的友好接待。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派兵护送重耳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所以有学者认为,此篇是重耳逃亡所作。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心中的诗经——杕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