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星星之火(1)•秋声霹雳》前言

写在前面的话

新中国已经成立快七十年了,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终于摆脱了经济上的贫穷,正在向比较富裕的小康生活大步迈进。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来讲一点历史的故事,是不是有些不合时宜呢?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大家可能认为,解放战争已经过去了六十多年,战场的硝烟早已散尽,在我们面前摆着的是和平建设,特别是经济建设,看经过一些什么途径,才能进入发达国家的水平。你在这里讲什么历史哟,还是去多挣几个钱吧!

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过去发生过的事。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还记它干什么,而且还要把它讲出来,这有人听吗?过去的事,就让他过去吧,你再讲,不嫌累得慌?过去的事,你把它讲出来,究竟想干什么?是希望今天的人再回到过去那种什么都没有的时代吗?也就是说,你甘愿贫穷吗?

这一连串的问题,好像很有理由,而且还是今天那些不满四十岁的人完全有可能提出的。

但是,另一个问题却出现了,它使我们常常陷入“困惑”。那就是近些年来,我们看见一些古怪的现象。有人居然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开指责我们曾经塑造的英雄,说那个是“假”的,是欺骗人的“把戏”。甚至还有人公开诋毁我们几十年来无限崇敬的人民领袖,把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工人阶级先锋队,也不放在眼里,认为那是日本人“帮”了他们,才有今天这个“坐江山”的机会。当他们在“演说”时,旁边有很多人在看热闹,却没有人去“干预”,还觉得他讲得好,是个很不错的演说家。

这种现象让人感到时代变了,人心也在变。有人已经把六十多年前共产党领导的那场轰轰烈烈的人民大革命给忘了,认为他们现在的生活不是什么人“谋幸福”得来的,而是靠自己正经八百挣来的,一不偷二不抢,合情合理,合章合法,所以腰杆也就“硬”了。他们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想法呢?那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智慧卓著,无所不能,其境遇的改变没有依靠任何外来的力量。

当然,还有的人因为对中国的社会制度本来就抱着不满意,他们是在借改革开放以来宽松的政治环境,在那里发挥“言论自由”的权利,有的人说不定还有外来的敌对势力在支持,所以在适当的时候,他们就“不顾一切”地往前冲,希望在大时代的变革中成为一个弄潮儿。

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数可能会以为,社会原本就这样。大家一直都是为买房、购车、找顺心的工作而奔忙,或者说一直在为自己没有高薪收入,没有良好的境遇而处心积虑,其他就不关他的事了。

也有那么一些年轻人,生活在新时代,不了解这个时代是怎么来的,还以为它一直就这么回事。也就是说,他们不懂历史,也没想过一定要去懂它。所以一遇到有人在那里“呼风唤雨”,他们就跟着瞎起哄。他们可能以为,不能冲锋陷阵,也可摇旗呐喊,为别人助助威,也未尝不是一件坏事。

小时候,我们每天都要听见唱同一首歌,它的名字叫《东方红》。那里面的歌词是这样唱的: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它是人民的大救星。

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哪里有了共产党,哪里人民得解放!

毛主席,爱人民,他是人民的带路人。为了建设新中国,领导我们向前进。

几十年前,共产党在全国人民的心目中,那就是一尊神,一个救苦救难的“活菩萨”。可如今怎么会变得这样不被人尊重了呢?在大庭广众之下,居然有人敢诋毁指责,而且还说以前的那些英雄是假的,是一种欺骗。这不是在搞历史虚无主义吗?

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在纪念鲁迅先生的大会上,就曾说过一句话,他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

这句话听起来好像没多大“杀伤力”,可仔细咀嚼一番之后,就觉得问题严重了。既然已经“不可救药”,那就只有“坐以待毙”,这是一个连贯性的因果关系。

我们生活的各个时代,每个时代都需要英雄。或者说,每一个时代,都会不可避免地要产生一些英雄,而且我们也需要这些英雄。即使是在和平建设时期的今天,虽然不再有大规模的流血牺牲,但是我们依然需要英雄,一种不流血的英雄。这些英雄,就是无私无畏,不把个人利益看得比天还高的那种敬业的英雄。

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一文中就曾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我们敬重英雄,塑造英雄,呼唤英雄,是需要“中国的脊梁”,让英雄来作楷模,从而能呼唤更多的人来成为“脊梁”。为什么要这样做?那是因为整个社会的大厦,是“脊梁”所撑,没有他们,早就倒了!

所以,那些在公开场合搞历史虚无主义的人,简直是没有道理的。说轻一点,就是一种自以为是的狂妄和无知。说重一点,就是必有用心的反党反人民的坏分子。这些人的动机,不是一次偶然的头脑发热,或理解上的失误,而是一种没有信仰,没有信念,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个人主义谋划。这些人,如果有谁伤害到他们的切身利益,他们就会跳八丈高,坚决不依不饶,愿意以死相拼。如果遇到一点公益方面的事情,只要没有他们什么私利可图,即使有人抱着炸药包去炸,他们也不会痛心,更不会吭一声。

这些人可能在社会上的人数还不少。唉,怎么会是这样呢?以前的人民群众可不是这样。他们自觉自愿去抓特务,有多少次把陌生人当特务而闹出了笑话,可是现在呢?可能特务就在眼前,他们明明知道也不会去抓。以前那种“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的阶级教育所焕发出来的同仇敌忾、气吞万里之气,到现在,可能也不会看到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不是有几个钱后心就“烧”起来吗?而且越烧越旺,把最后一丁点儿的阶级觉悟、政治觉悟都烧得荡然无存了。

我们这个社会,今天能安居落业,这对一个拥有十三亿多的人口大国来说,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了。这里面,与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很大关系。农民的税收已经全免,这在千百年来有谁能够做得到?公路四通八达,铁路纵横交错,城市星罗棋布,乡村欣欣向荣,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数字化、信息化使“天涯海角”也仿佛就在“咫尺之间”。这,哪朝哪代能做得到?

这些是怎么来的?不去“埋头苦干,拼命硬干”它就来了吗?但是光“埋头苦干,拼命硬干”没有人去“为民请命,舍身求法”,就行了吗?也就是说,没有人给你开创出一个安定和平的生存环境,使你没后顾之忧,你就“干”得成吗?为什么解放前有许多民族资本家想通过“实力救国”这条路,却老是行不通?原因就在这里。因为那时候没有人来给他们提供这个环境,更没有人来给他们保障这个环境!

诚然,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在今天这个时代,社会在发展,也在进步,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人们的观念也应该改变。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它应该是在前人基础上的一些新发现,而不是否定一切。它不等于随心所欲的乱来,不等于“忘恩负义“。中国古时候有一句谚语,叫“吃水不忘挖井人”,这句话永远正确。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由于社会变革的加快,有的人的变化却与发展的轨道、方向不一致。一切向钱看的那种“拜金主义”思潮,以及利益分配不均衡所造成的心理不满情绪,和着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极端利己主义思想,搅混在了一起,也就不可避免要出现一些光怪陆离的事情。

由于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滋生与蔓延,会越来越把社会上原有的好思想、好作风、好传统、好品格不当一回事,最后在泛滥成灾时,就会把它们全部淹没。这就是我们看到的那些古怪现象为什么能够存在的真正原因。或者说,是我们终于找到了合理的解释。

革命导师列宁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背叛”的后面,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它不光是一个离经叛道的问题,而且还有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思想。不继承前人的成果,一切从头开始,那是十分愚蠢的。一切从头开始,只能把人民推向过去的贫穷和一无所有。

所以,一旦背叛,国家就会动荡,社会就不得安宁,人民要过上安居落业的生活,可就难了。一旦背叛,显而易见的事情也会接踵而至,那就是凡事可以不按章法,一切都可以乱来,既可以离经叛道,也可以大逆不道,还可以冒天下之大不韪。

一个民族,如果到了这种地步,那就一切都晚了,一切都完了。

所以,我们要像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里最后呼吁的那样,“救救孩子”。我们要站出来向这些未来的主人们振臂高呼:我们不能忘记过去,我们不能忘记历史给予我们的力量源泉!

对于一个民族,如果不知道自己的过去,或者忘记了过去,那是十分可怕的。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对什么话都可以不听,不信,或者偏听,偏信。没有经验,没有教训,没有头绪,没有结尾,只能在黑暗中徘徊,而最终走向灭亡!

历史是什么?历史是源。

它记载了人类童年所经受的苦难,也记载了创业的艰辛。谁忘记了它,谁就不知道自己今天的生活是怎么来的,就可以肆无忌惮的任意挥霍,甚至践踏、破坏,直到丧失殆尽。

“你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这是哲学家们一直在考虑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历史可以做出回答。谁忘记了历史,他就忘记了回家的路,心灵就会四处漂泊,永无定所。

历史是什么?历史是魂。

一个民族在最困难的时候,为什么还能一直苦撑,那是因为有一种精神的力量在支持他们,这个力量就是自己民族曾经发生的故事所焕发出的英雄气概和凛然正气。有了这些东西,民族的力量就会强大,力量的源泉也会源远流长,经久不息。

事实证明,正是有了这些东西,才有“锲而不舍”的坚韧斗志,“百折不回”的坚定信念和“宁死不屈”的坚贞不渝,才能使整个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历史是什么?历史是一面镜子。

它可以照出人类活动的痕迹与轨迹,让我们去分析这些活动的得与失,成与败,以及产生这些结果的原因,以启迪后人用更短的时间去取得成功,也避免后人在更短的时间重滔覆辙而被“失败”的阴云所笼罩。

我们平时所说的借古鉴今,以古喻今,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它让我们记住教训,在开创未来的道路上尽量少走弯路,在有限的生命中能取得前人所不能取得的辉煌成就!


长篇历史纪实文学《秋声霹雳》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第一章:风云突变的武汉三镇

第二章:汪精卫的“清共”行动

第三章:中共的“应对”方略

第四章:武昌城头雾茫茫

第五章:筹备中央紧急会议

第六章:一个“东方巨人”的反思

第七章:劲旅从这里开始

第八章:举行“八•七”会议

第九章:毛泽东回湖南

第十章:暴动须在秋收时

第十一章:鄂南暴动始秋收

第十二章:幕阜山下谱壮歌

第十三章:从张家湾到张家坊

第十四章:霹雳一声震天响

第十五章:暴动威震湘赣边

第十六章:秋收时节暮云沉

第十七章:暴动农军被迫撤离

第十八章:会攻长沙失利

第十九章:文家市决策

第二十章:国民党新军阀崛起

第二十一章:蒋介石第一次“下野”

第二十二章:“宁汉沪”大合流

第二十三章:来自武汉以外的消息

第二十四章:临时中央转移上海

第二十五章:泥泞路上布阴霾

第二十六章:转战罗霄山脉

第二十七章:古城会议宣言

第二十八章:水口村的黎明

第二十九章:荊竹山上的杜鹃

后记

你可能感兴趣的:(纪实文学《星星之火(1)•秋声霹雳》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