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才是最好的教育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

(    2019年9月30日分享第15篇)

    滑县小规模学校联盟小田小学杜冠鹏

      阅读是一种心智锻炼,读现代人的书,可与同时代的人作精神上的沟通交谈;读古人的书,可继承古圣先贤的精神遗产。读书可以享受或吸取学问家、思想家、教育家多年的心血的结晶,是青年学生和广大人民获得真正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阅读的量与质直接影响他们心灵发育的状况。有人如此判断: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心灵发育史。此话寓意深刻,一点不假。近期跟着歌路营的共读营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收益很多,感触很深,不免也有一些思考。

一、教育需要思想。就教育来说,小到一所学校、一名教师,确实要思考思想如何提升,思维如何转换,如何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这是时代的需要。在培训和评选工作,有一个突出的问题:无论是教师职称的评定还是教师的遴选,从书面的表达以及面试来看,老师们最缺失的不是教学的技能技巧,而是思想与批判性思维。现在,许许多多的老师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的专业素养,各种门派也应运而生。一些优质课、示范课、公开课,几乎就是表演,让一些“差生”,因为他们“不配合”老师表演。我们只重视教育技术技能的提高,而很少去思考,我们的教育思想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做学生能得到什么?

      技术技能能给孩子们一时方法指导,老师也能对课堂就轻驾熟,思想能让老师教给孩子一生受之不尽的能力和素养。

  二、阅读是成长的需要。通过对本书的阅读,让我深刻体会到了阅读就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同时也让我不得不思考:教什么、怎么教。由于较长时间应试教育的作祟,教书不育人、求学不读书的现象比比皆是。说的是素质教育,行的是应试教育,对分数顶礼膜拜;说的是阅读重要,行的是题海战术。

      在功利氛围浓重的情况下,要破解阅读教学中的难题,是要有点勇气、执著精神和仁爱之心的。国家一直号召阅读,高考的指挥棒也指向了阅读,现在的高考语文试卷由原来的2000余字上升到7000余字,如果没有良好的阅读素养,别说做完试卷,就是读完试卷都困难啊!阅读贫困,何来文化积淀?何来视野?何来识见?何来语文素养?教师何来教育的思考?阅读量不足显而易见,阅读的质、阅读的方式也令人担忧:低水平重复,在文字表面跳荡的“浅阅读”,从应考派生出来的机械化阅读模式等,对学生心灵的滋养不仅无益,而且在有意无意间产生负面影响。看来阅读很好的解决了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阅读也是成长的需要,想成长、想进步、想跟古圣先贤学、想得到大师们的真传,那就必须大量阅读他们的经典和著作,

  三、做学生“需要”的教育。家长逼迫孩子一定要考上他们认为的理想大学,有时也是让孩子完成他们当年没有完成的梦想。学校、老师为了评估争名次,更是不惜一切代价补课、搞题海战,弄的孩子精疲力尽。本来天真活泼的孩子,硬是逼得孩子眼光呆滞,面无表情,少言寡语,少年老成。好不容易挨到周末,各种辅导班、特长班、奥数班又接踵而来,甚至一天上三四个班,孩子没有了自由,没有了时间,没有了空间,他们怎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家长、老师都在做着想当然的事情,从不考虑孩子的感受,更不会考虑孩子的需求。陶行知告诉我们,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根据孩子的需要来进行教育,根据学生的学法调整我们的教法。学生需要什么,他们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什么,而不是我们想让他们学什么就教什么,这是“填鸭式”的教育。

  四、做社会、做国家、做未来需要的教育。陶行知倡导和践行的平民教育、民主教育、民众教育等等,都是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和时代的需要,快速的脱盲,快速的为国家培养人才,同时也是为了未来培养人才。只有面向未来,才能走向远方。统览全书,不难发现,陶行知先生的许多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现在都不过时,现在也是我们追寻的目标。

        有的老师只会教书,教知识;有的老师只会盲从,听话照做,闷着头努力工作;有的老师会迎合时代,迎合官话,这些老师我认为都不是最高尚。我们做老师就要做一流的创新型的人物。要敢于探索新路,不惜被他人看成“另类”、“神经病”。要做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脏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的发现出来。这是何等的魄力,教育界这种魄力的人,不愧让我们敬仰和崇拜。创造时目光有深,开辟时目光要远,总之要做一流的老师必须要勇敢。

        不管是学生需要,老师需要,还是社会需要,时代需要,能满足需要才是真正的教育。

你可能感兴趣的:(“需要”才是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