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成为比尔盖茨

思维如何形成?且看日常的语言

这几种常见的日常沟通,会传递给孩子薄弱的思维能力。

同时,给出了另一种沟通方式,来启发父母在日常日生活中做到对孩子思维方式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1. 不重视信息来源

父母:“听说最近不能买猪肉。猪肉感染了猪瘟。”

“听说”这个词,完全不重视信息来源。

换一种方式:“人民日报上说,最近很多地方的猪感染了猪瘟。我们最近少买猪肉吧。”

思维要建立在信息基础上,忽视信息的来源,就谈不上确证信息的准确性。

2. 不重视求证

父母:“隔壁老刘说一中学风很好,说我们二中不行。唉,儿子你在二中,既然学风不好,自己要自律啊。”

“老刘说”,老刘是什么人?老刘的女儿在一中读书,老刘是个喜欢吹牛炫耀的人。老刘说的话,你是不是要存疑求证呢?!

换一种方式:“老刘说一中学风很好,说我们二中不行。不过老刘是个喜欢好高的人,他说的话不一定可信。儿子你在学校要能够自律,好的学风都是一个个学生做出来的。”

任何一个人提出来的观点,要能够进行分析,求证这个观点的视角、可信度。孩子容易受潜移默化,对一个观点看法不去求证,从而缺乏独立的思维能力。

3. 概念模糊

父母:“我对你没有别的要求,不会老了要你来照顾。就是希望你以后能过得幸福。”

“幸福”是一个主观的概念,每个人的理解是不同的。所以这个模糊的概念,在每一个人心里有自己不同的直观体验和想象。

换一种方式:“我对你没有别的要求,不会老了要你来照顾。就是希望你以后能过得幸福。在我看来,幸福是一个人到了中年时候的感受。年纪小、年轻的人,很少有感到不幸福的时候。到了中年,一个人要感到幸福,是对之前取得的成就自己感到满意,对之后的生活的目标自己感到清晰,同时自己拥有比较多的生活方式选择的自由度。所以,年轻的时候要努力,创造出最大程度的成就。”

概念不能是一种感觉、模糊的想象。概念落到了具体的指标,或者本质的属性,是思维的基本元素。清晰的概念等于给思维搭好了基架。

4. 不聚焦主题

一个话题,要有开始和结束。如果要开启另一个话题前,要声明当前的话题结束或暂停。主题式的谈话。

如果不断地转换话题,这是传递了什么思维?

5. 强调权威

父母说:“我是你爸。我说的肯定是对的。”

权威的不可动摇,会造就不敢挑战、不敢质疑的孩子。尤其是孩子和父母产生了不同意见,而孩子的思维占了上风,父母就用这句话捍卫自己的尊严,坚持自己的看法。

另一种方式:“没错,我是你爸,经验是会丰富一些。不过我的经验不一定是对的。这个事情,我们要讨论,可以有怎样的视角来看待。”

如果父母和孩子的讨论结束时,父母和孩子的意见不同,而孩子占了上风。父母可以说:“好吧,我暂时可以接受你的观点。但是我是会继续思考。你做好被我驳倒的准备吧!”

如果父母和孩子的讨论结束时,父母和孩子的意见不同,而父母占了上风。父母可以说:既然你没有更充分的理由,你就需要承认自己的看法存在不足。当然,你不一定心服口服,你可以继续思考,我等着接受你的挑战。“

权威的范围很广,有传统的观念、父母、老师、成就大的人、权力大的人、专业的人等等。很多时候,思想进步的阻力是不敢挑战,甚至从来没有想过可以挑战权威的观点。

6. 强调绝对的观点

父母说:“米饭绝对是最好的主食。”

绝对的观点,强调了要么是对的、要么是错的。对错都具有绝对性。

另一种方式:“目前来说,米饭是南方人最好的主食。但是以后,就说不好了。”

多数观点是有松动的空间,这种松动空间就是思维可以开展的地盘。强调绝对性,就是对质疑和探讨紧紧地关上了大门。

7. 讲道理,不分析

分析的过程,父母可以参考苏格拉底的方法:先设疑,然后辩论。

用提问的方式开始话题,最后就这个话题得出结论。

8. 不鼓励探索

孩子对某一新奇却缺乏实用价值的事物产生好奇时,父母说:“这有什么用?成天就做这些没用的东西。“

对孩子来说,没有实用和不实用。实用是大人的视角。孩子的视角中,只有好奇和不好奇。好奇的态度,促进了头脑中的思维的活跃性。甚至有一种观点认为:实用主义,毁掉了中国人的思维能力。就好像,中国人到了一个地方旅游,拍了照就迅速离开,没有欣赏的过程。

另一种方式:“你去试试!探索很有趣,只是有一点,你可以把探索后的收获和感受来与我分享吗?“

有些例子我提得不好。期盼评论中能给到我更好的例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培养孩子成为比尔盖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