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今天读到一篇张丽钧老师的文章《偷来的巧是致命的拙》很有意思。

张老师曾给高三的孩子布置过一个材料作文题目。材料是一组漫画:一群人,每人背着一个超过身高的十字架在埋头赶路。他们走得很辛苦。这些人中,有一个人开始动脑子了。他趁人不备,用锯子锯下去了一截。嘿,轻松多了。很多快,他就走到了队伍的前面去了。在某方面尝到了甜头的人,会一次次萌生以同样的方式追求甜头的心。这个人也不例外。他再一次拿出锯子,把十字架的末端又锯去了一截。更加轻松了。他得意地哼起了小曲。突然,前面出现了一道深谷。背着十字架赶路的人们纷纷把长长的十字架搭在深谷的两边——彼时拖累人的十字架,此时化作了玉成人的桥梁。那么多的人,轻松愉快的从自己的十字架上通过,如愿以偿地走到了深谷那边去了;而那个偷巧的人,却因为变短的十字架无法架在深谷的两边而永远被留在了深谷的这边、、、、、

看起来,张老师是给学生们提供了一则材料作文,实际上她还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人生镜鉴。到了高三的孩子们,面对高考的压力,人生的选择,不知道有没有孩子生出偷巧之心。但凡偷巧之人,就如那个用锯子锯掉十字架末端的人,获得的是短暂的放松,而最终必将无法到达彼岸,又怎么能得知彼岸的凤物呢?就如张老师所说,深谷不迁就短处,残缺的十字架,只能编织残缺的梦。

“聪明”怎么可能等同“智慧”?二者的侧重点是不同的。“聪明”是中能力,而“智慧”却是一种境界。或许大部分的人都很聪明,但并不是大部分的人都有智慧。“聪明”往往比“智慧”更容易博得当下的掌声,但这种掌声可以永远持续吗?万一哪一天“深谷”出现呢?

饮鸩止渴,剜肉补疮,聪明反被聪明误,古人造成的这些词,一旦被用上的时候,往往都是很悲凉的境地了。高三如此,人生如此,民族国家难道不是如此吗?

突然想到一句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也有那么点意味。

你可能感兴趣的:(出来混总是要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