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看不见的竞争力(王崧舟)

读王崧舟老师文章,颇受启发,摘录如下,再学习:

这个标题,化用了蒋勋先生的一个美学观点:美是看不见的竞争力。而提出“审美素养是教师最后的竞争力”,灵感来自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到了这样一种现象:

请你留意观察一下那些只知道必须教给学生的那点东西的教师的工作情形吧。他认真地按照教科书把要讲述的东西准备好,甚至把讲述的内容和逻辑顺序都记住。

你将会发现:那些在讲述新教材时应当使用的直观教具和说明性的材料,好像是人为地附加在课的内容上的,所有这些都从学生思想的表面上滑过去了。

这样的教师,工作态度不可谓不认真,教学准备不可谓不精心,知识结构不可谓不清晰。但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对此,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分析:因为在教师的讲述和语言里没有情感。

如果教师不得不使足自己的全部力气去回想教材内容,他的讲述缺乏情感,那么儿童就会不感兴趣。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以后需要化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

真正的教育能手必有真正丰富的情感。

“真正丰富的情感”,便是教师审美素养的重要内涵。可以想见的未来,教科书上所有显性的内容,AI(人工智能)都能实现人机传授;针对教科书内容的各种疑难问题,AI都能实现人机对话;甚至,围绕教科书内容的练习与作业,AI也都能实现人机反馈。

而且,AI的知识传授一定比教师更清晰,AI的疑难对话一定比教师更精准,AI的效果反馈一定比教师更迅捷。大数据、云学习支撑下的未来教育,究竟还有什么能力、什么素养是AI不能替代的?

我以为,教师的审美素养也许就是这最后的堡垒。因为,机器不可能拥有真正丰富的情感,机器更不可能对自身的存在发出这样的诘问:我是谁?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审美素养不仅是教师面向未来教育的最后竞争力,更是教师自我拯救、活出意义的最高生命力。

北大附中王熙乔老师认为:“在外部世界越是快速变化时,向内的自我探索与守正就愈发重要。不仅是学生,每个人都应该将寻找生命的意义、建立自我的使命放到一个日常直面的位置上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美是看不见的竞争力(王崧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