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笔记:5,你要小心了,婴儿一出生就具有看脸能力?

一,2011年参观MIT麻省理工学院的新媒体实验室


MIT的认知机器


麻省理工的新媒体lab

2011年底的时候,在哈佛学习期间,同行的一些中国学生学者相约去参观麻省理工学院的新媒体实验室。

当时,由一位正在里面做访问研究的清华博士带领,我们参观了大名鼎鼎的MIT New Media Lab。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间实验室,关于认知机器(Cognitive Machines)。当时实验室的门关着,没有机会进去参观。据说,做这项研究的教授,已经孵化出成果,被大公司相中,出去开公司了。

当时印象深刻,是因为这间实验室为了研究人类大脑关注认知的问题,整整对一些父母同意参加实验的婴儿,相继观察研究了两年的时间。从观察婴儿降生伊始,大脑如何认知世界,如何开始学会说第一句话的。

当时问:研究两年,有什么用呢?领队的清华博士说: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大型公司的广告需要了解,人们大脑是如何捕捉关键信息的?有了这样的基础研究,就可以做有效地广告,使产品宣传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后来这件事,就一直深深印刻在我的记忆里。原来,美国科学家的大脑基础原创研究已经到了如此程度。

二,人类从出生开始什么时候开始对周围世界的认知

1,如果你想知道别人是如何对世间事物的看法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你可以直接问他/她的看法。通过沟通,彼此互相了解。

但是,婴儿不会说话。所以,降生伊始的婴儿大脑是如何活动的,一直是困扰脑科学研究者的一个难题。

2,家长对逆反期的孩子束手无策

孩子成长过程中,都有一个逆反期阶段,或长或短。

处于逆反期的孩子,特别令家长头疼。因为,你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有的时候,好多家长说,很想扒开孩子的脑袋看看这个孩子到底在想什么?

当然,扒开大脑不可能。但是,心理学研究或许能够有所帮助,解开孩子认知、构建周围世界的那把钥匙。

3,心理学家罗伯特.范兹(Robert L. Fantz)的小鸡宝宝研究

在上世纪50年代,罗伯特.范兹在美国克利夫兰西储大学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小鸡从出生伊始,几乎是一开始破壳而出的时候,就具备从环境中搜寻和啄食食物的能力。

针对以前的研究来说,似乎一些动物,小鸡、小羊等天生具备某些特殊能力。那么,人类婴儿呢?

罗伯特.范兹的关注点,最终是人类婴儿的认知能力。因为他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研究婴儿的大脑认知过程?研究者如何才能抓住当事情发生时,婴儿的大脑是如何认知的?

三,罗伯特.范兹研究婴儿认知的思路

在罗伯特.范兹之前的大量研究已经证明,人类婴儿出生伊始可以触及的方式认知他们周围的世界,具有某些能力如:看见光线,区分基本的色彩,识别移动。但是对于婴儿是否能够认知形状,也就是物体的形式,图案格局,大小和固体体积等方面,存在争论。

罗伯特.范兹针对婴儿的特点:不会说话,听不懂问题,因此设计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研究婴儿是否认知,可以查明他们的认知技巧如何发展的,以及确定他们的认知技巧的复杂程度。

通过这种方法,婴儿选择性观看法(preferential looking )。就是通过研究观察婴儿选择看什么,看多长时间,来分析婴儿大脑是如何分析周围世界的。罗伯特.范兹发明的这种研究方法,横扫心理学研究领域,成为了一种方法的革命,一直到今天还在用这种方法来研究婴儿的大脑活动。

四,婴儿选择性观看法(preferential looking)

1,研究小鸡宝宝的方法

在研究小鸡宝宝的时候,范兹就把一些物品放置在刚出生的小鸡周围,在她还没有开始真正啄食真实的食物之前,把一些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体,放到小鸡面前,看它先啄哪个。

研究发现,小鸡宝宝相比较金字塔类尖的物体,更经常去啄圆粒状物体;相比较三角状的物体,更经常啄圆圈状的物体;相比较平面状的物体,更经常去啄球体状的物体。当改变圆圈状物体大小的时候,它们更经常去啄1/8英寸圆状物体,而不是体积再大一些或者小一些的物体。

看到这里,想到了什么?小鸡出生伊始,就在寻觅食物。没有任何后天学习,它们天生就具有识别食物种子或者谷物圆粒状的能力。

2,婴儿选择性观看法

婴儿6个月在哺乳期,如何研究婴儿呢?

罗伯特.范兹注意到,婴儿有一个行为可以用来进行研究分析:婴儿经常用眼注视某件事物,也许能用他们注视某件事物的时间长短,来说明他们大脑的活动过程。

在实验开始之初,他们先选择与人类基因最为相近的灵长哺乳类大猩猩婴儿来进行实验。为此,设计了一个观看室(looking chamber)。观看室,就是一个舒适的大型婴儿车,在里面放置一些普通的盒子。

在最上面的面板上,有一个窥视孔可以让研究者观察研究大猩猩婴儿的行为。

当研究者在大猩猩那里发现,它们通过选择性注视观看,显示它们系统性的偏好某些特定物体的时候,研究者有足够的信心开始用这种方法来研究人类婴儿。

3,婴儿选择性观看法的第一次实验

选择了1-15周的一些婴儿,把他们放到一个舒适的婴儿车里,不用任何方法去干扰影响婴儿的注意力,只是放置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让婴儿观看。

放置的物品包括一些固定的有花纹的碟片,四方物体和椭圆形状的物体,在一分钟的展示时间里,看看婴儿能够注视多少秒(时间越长,显示越关注)。

研究显示,从出生一周到15周的婴儿,都具有区别认知物体形状的能力。

五,实验结果

1,第一个实验结果

婴儿注视的实验结果

在实验中,用黑白格式图案形状来给婴儿展示,一块方形带有水平条状纹路的,一块方形但是带有一颗牛眼,一个棋盘,一块方形没有图案的平板,一个大型+号,一个圆圈,一对一样的三角作为对比参照物。

220个实验结果如上图,水平横轴为婴儿在1分钟展示时间里的注视时间秒数,结果显示无论婴儿多大都选择更为复杂的物体形状:婴儿注视牛眼的时间而比注视条纹的时间长,注视棋盘状的方形的时间比白板状的方形的时间长。

结果可以推论,婴儿天生就具有识别物体形状的能力。由此引出一个疑问:如果小鸡一出生就具有识别食物形状的能力是为了生存?那么,人类婴儿一般在六个月内是哺乳期,都会得到悉心照料,婴儿的这种天生识别形状的能力,是为了进化论的什么原因呢?

范兹推测,人类婴儿天生基因里带来的这种能力,不是为了认知营养物或者生存,而是为了认知人脸,因为他们需要别人来照料他们。因此,他进一步推测,婴儿可能天生具有识别人脸的能力。为了验证推测,他设计了第二个实验、第三个实验。

2,第二个实验结果


看脸谱实验

范兹这次挑选了49个婴儿,年龄在出生4天到六个月大,给他们在一分钟内注视三个一样大小的椭圆形磁片:一个上面涂上了人脸,另一个相当于涂画乱了的人脸,第三个作为参照物、只是形状也为椭圆形、但是一块白一块黑。

结果显示,无论年龄多大,婴儿都对三个磁片中的人脸注视最长的时间,而完全忽视作为参照物的黑白椭圆形磁片。

这个实验,排除了这种识别能力是后天学习的可能性,因此从出生4天到六个月,结论都是一样。

3,第三个实验结果


人脸识别实验

在第三个实验里,是为了进一步验证婴儿的人脸识别能力。因此,研究者选择了直径六英寸的六张碟片:①人脸,②牛眼,③上面印有随机的碎片图案,比如随机排列的报纸和乱码的课本,④整张红的碟片;⑤一张发荧光的黄色碟片;⑥一张简单的白板。

图中横轴为在一分钟内婴儿注视的秒数,深颜色的条块是8-12个月大的婴儿的注视时间,灰色的条块是大于12个月出生年龄的婴儿的注视时间。

结果显示,他们都是注视人脸的时间最长。结果显示,婴儿都倾向于首先注视人脸,也就是能够识别人脸与其它。

8个月大的婴儿,和大于12个月的婴儿的注视时间有变化,对于人脸之外的物体注视时间增长,说明婴儿后天成长过程中,大脑认知能力也在快速成长。

六,实验结果的广泛应用和颠覆以前的结论

1,人出生时一张白纸?

中国古代认为人出生时就是一张白纸,无所谓性善性恶。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说的就是环境对人影响的重要性,人出生时是一张白纸。

直到上世纪中叶,世界上许多行为科学和生物医学研究都确信:人类婴儿出生时,仅带有很少的认知和感觉能力,他们绝大多数的能力都是在后天环境中养成的。

这种想法,新生儿的心理是一张空白纸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接受,也是因为没有方法去研究新生儿的真正能力。

罗伯特.范兹的试验方法,观察婴儿选择性注视的方法,为研究婴儿的心理打开了一扇门。也颠覆了以前人们的认识,婴儿出生时不是一张空白纸,天生具有人脸识别能力。由此延伸,新生儿或许带有更多的基因里储存能力-------,也未可知。

这种研究方法现在已经被普遍采用,人们终于可以研究不会说话的婴儿是怎么想的了。

2,人出生时带有能力,并没有削减环境中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性

人出生带有的能力,就相当于为婴幼儿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做好了准备。婴儿这种识别形状的能力,将来可以发展成物体识别(object recognition),社会互动反应(social responsiveness),和空间方位识别能力(spatial orientation)。这种原始的识别形状的能力,为将来在生长环境中经验积累提高能力,打下了基础。

3,婴儿的习惯和不习惯?

美国堪萨斯州大学的弗兰西斯.霍洛维兹(Frances Horowitz)在进行婴儿选择性注视法实验的时候,有个新的发现:当给婴儿在一个分钟内重复展示同样的物品的时候,因而会感觉到无聊,不再注视,看也不看。

当给婴儿展示一个新奇的图案的时候,婴儿会注视一定的时间;当你反复一遍遍重复同样的图案的时候,婴儿注视的时间会逐步减少。这叫做习惯化。(habituation)

如果你换一个新的图案,婴儿的兴趣会重新高起来,会注视长一点的时间,这种反应叫做不习惯(dehabituation)。

通过结合婴儿优先注视法,和婴儿注视习惯与不习惯,研究者可以探寻新生儿的心理世界:了解他们在想什么。

在后来的一个实验里,发现4个月大的婴儿对于一些明显错误的不可能图案(such as optical illusions),会注视更长的时间。似乎在说:我看着这个有问题,我想看看是哪儿有问题。

七,启示

1,婴儿教育影响始自于一出生

婴儿一出生就带有人脸识别能力,孩子一出生,父母职业就开始正式上岗了。

想想自己把刚出生的闺女抱在怀里的时候,闺女睁开眼看见的那一刻,父女今生的缘分就开始了。

当时还嘲笑0-3岁教育方案为时过早,美其名曰应该让孩子快乐成长,实则是放弃了为人父母应该有的早期教育机会。

2,后天环境与培养训练,对于提升能力仍然十分重要

孟母三迁,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环境。

虽然孩子带有天然的基因密码,但是打造磨练成实际的能力,开发出潜能,还需要在环境中进行历练。

每个年龄段,应该都有一个该年龄段的技巧能力开发相对容易的时间段,错过了这个时间段,一些与生俱来的能力,可能就被灰尘给蒙蔽住了。

3,习惯与不习惯

婴儿都会被同样的刺激不感兴趣,对于新鲜的刺激兴致盎然。作为成年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着固定的轨道:家里,路上,单位;单位,路上,家里。当然也会习惯化,也会感到无聊。

因此,人生需要不断追逐新鲜的事物,让自己始终处于不习惯到习惯的过程当中,再到追求新的不习惯当中。与此看来,不习惯,感觉到不舒服的地方,正是你有可能提高的地方。应该自觉打破舒适区,去尝试新鲜的事物,扩展自己生命的维度和深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理学笔记:5,你要小心了,婴儿一出生就具有看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