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之后传梁王:汉景帝这句“醉话”背后,打的是什么如意算盘

汉景帝三年,冬十月,梁王刘武入朝。

梁王乃景帝胞弟,他平日就藩于封国,与母兄相聚的日子不多,加上”其母窦太后爱之“,是以每次入朝,都要在一起“燕饮”

所谓“燕饮”,指的是皇家的一种比较随意、不讲严格礼数的宴会。这个信息点很重要,在文章后面的分析中将会用到。

参加宴会的有哪些人呢?《史记》中明确记载的有窦太后、汉景帝、梁王和窦太后的侄子窦婴。根据这个信息点,我们有理由推测,参加宴会的应该还有刘氏宗亲、嫁出去的公主一家及窦太后的娘家人。总之,参加宴会的应该是皇帝一家子人。

酒宴很热闹,气氛很融洽。觥筹交错之际,梁王诉说着离别之苦,说道伤心处,难免泪眼婆娑,感人肺腑,着实令窦太后心疼。

梁王剧照

“酒酣”之际,或许是为安慰梁王,抑或是为宽慰母亲,“醉醺醺”的景帝忽然来了一句:

千秋之后传梁王。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此言一出,真如晴天霹雳!

“立储君”是非常敏感的事,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说出,实在太过唐突。在座的虽是场面中人,但这种场面估计还是第一次遇到,一时之间只能愣在那里,他们既不敢附和,也不敢反对,甚至不敢流露出那么一丢丢的表情,因为稍有不慎,就可能惹出灭门之灾。

空气凝固了,一切骤然沉寂。但在短暂的沉寂之后,其中的三个人有了各不相同的反应。

窦太后剧照

首先有反应的是窦太后。

《史记》载:

(窦)太后欢。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窦太后十分宠爱梁王这个小儿子,当然巴不得梁王能成为储君,是以”欢“,表现的十分开心。当然,窦太后是否有缓和宴会中此时紧张气氛的意思呢?恐怕或多或少有一些。

然而在太后”欢“的同时,窦婴却责怪景帝酒后失言,并明确表示反对景帝的这句话。

《史记》载:

(窦婴说)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上何以擅传梁王。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窦婴认为,大汉祖制已明确规定皇位是父子相传,怎能擅自破坏规矩,把皇位传给弟弟呢!

窦婴的话让窦太后很不爽,窦婴知道得罪了窦太后,不久就称病辞官了。

窦婴责备景帝说错了话

而在《史记》的记载中,最有意思、也最生动的,是当事人梁王的反应。

《史记》载:

(梁王)辞谢,虽知非至言,然心内喜。

——《史记·梁孝王世家》

梁王很聪明,对于景帝的话,他的第一反应是“辞谢”——推辞不接受。为什么要“辞谢”呢?因为他知道景帝的话“非至言”——不是真心话。微妙的是,梁王虽知景帝的话不是真心话,然而还是“内喜”——心里暗自的高兴。

为什么心里暗自高兴呢?因为当窦婴责备景帝时,景帝并没有认错,而自己推辞不受时,景帝也没有表态。景帝的沉默,加上“太后欢”,让梁王产生了遐想,觉得自己还是有成为储君的机会,是以“内喜”

景帝剧照

要知道,景帝说这句话的时候,继位才3年,年仅34岁,正当壮年,当皇帝的日子还长着呢。他何必急于一时确立储君呢?何况还是违反祖制,说出立自己弟弟为储君的话来,实在是太不合常理了。俗话说“事出反常必有妖”,这其中一定有什么蹊跷。

那么,景帝真的想把皇位传给梁王吗?如果不想的话,他为什么要说出这句话来呢?难道真的是酒后失言吗?抑或有其他的什么目的?

前文提到,此事发生在汉景帝三年十月。这里需普及一个小知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岁首,汉初沿用秦历,直至公元前104年,经司马迁等人提议,汉武帝才下令更改历法,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正月为岁首。

因此,景帝时期的”十月“,实际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这是下文展开分析的逻辑基础。

非常巧合的是,在梁王此次入京的三个月后(景帝三年正月),就爆发了”七王之乱“,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刘姓王联合造反,声势浩大,几乎动摇国本。

吴王剧照

《史记》载:

三年正月乙巳,赦天下。长星出西方。天火燔洛阳东宫大殿城室。吴王濞、楚王戊、赵王遂、胶西王卬、济南王辟光、菑川王贤、胶东王雄渠反,发兵西乡。

——《史记·孝景本纪》

可见,景帝恰恰在”七王之乱“爆发的三个月前,说出“千秋之后传梁王”这句话,这就很难不让我们产生遐想了:景帝说的不是醉话,也不是真话,而是笼络利用梁王的权宜之话。彼时,景帝已决意削藩,正按照御史大夫晁错的意见,以藩王有罪为由,削减藩王封地并收归中央管辖。当时各刘姓王实力很强,削藩风险很大,面对很可能因削藩导致的叛乱,景帝必须未雨绸缪,因此才说出了这句笼络梁王的话。如果发生叛乱,有了这句话作铺垫,梁王才会竭尽全力的帮助景帝平叛。否则,梁王只需按兵不动,等汉军和叛军斗得两败俱伤时,再来收拾残局,也够景帝喝一壶的了。

这个推测有没有依据呢?我觉得有依据还是比较充分的,请看以下分析:

景帝有没有笼络梁王的必要呢?答案:有

当时,汉朝一半多的国土都分封给了刘姓诸王,诸王封地总面积比中央直接管辖的面积还要大。这些诸侯王在封地经营多年,封地已然成了他们的独立王国,他们个个实力强悍,一旦联合起来造反,景帝根本没有必胜把握。何况北境还有匈奴威胁,虽然两国和亲,但仍不得不防,一旦分兵防御,汉军实力又将削弱。

因此,这时景帝必须未雨绸缪,提前寻求支持势在必行,而在这些诸侯王中,只有梁王是自己的亲弟弟,且梁国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正好在长安东部,是拱卫国都的重要屏障,另外梁国的实力也十分强。因此,梁王是景帝最有把握争取、也必须争取的地方实力派。

而此时“千秋之后传梁王”这句话一出,梁王自然会成为景帝最铁杆的支持者。

刘姓诸王总面积比中央控制的面积还大

梁王在平定“七王之乱”时卖不卖力?答案:十分卖力

梁国是国都长安的屏障,在平定”七王之乱“的过程中,梁王的梁国经殊死抵抗,成功堵住了吴楚叛军西进之路。正因如此,周亚夫和窦婴的大军才能腾出手来,集中精力对付其他的叛军,”七王之乱“才能在短短三个月就平定。

另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载:“七国叛逆,蕃屏京师,唯梁为捍;负爱矜功,几获于祸。嘉其能拒吴楚,作《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司马迁这番话这也侧面说明,梁王在平定”七王之乱“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梁王之所以在平定”七王之乱“时如此卖力,恐怕与景帝的这句话不无关系。

七王之乱时,梁国是主战场,也是长安的重要屏障

平定“七王之乱”后,景帝又是怎样做的呢?答案:过河拆桥

平定“七王之乱”的一年后,景帝很快就过河拆桥了,他于“(景帝)四年,立(栗)太子”,似乎忘记了自己曾经说过的话。后来景帝虽然废了栗太子,但在窦太后提出想立梁王为储君时,大臣们一出来反对,景帝就立马“歇菜”了,此后又在景帝七年立了刘彻(即后来的汉武帝)为太子。经过这两次立太子,梁王想成为储君的奢望也就彻底破灭了。

景帝在”七王之乱“前后对梁王截然不同的态度,充分说明“千秋之后传梁王”之语,绝对不是他的真心话。

景帝讲“千秋之后传梁王”这句话的场合和时机选的妙不妙?答案:太妙了

仔细分析的话,就知景帝讲句话的场合及时机真是选的太精妙了:皇帝虽然金口玉言,但在这种随意、没有严格礼仪的“燕饮”上讲出的话,而且还是“醉话”,怎么能当真呢?他完全可以说,自己当时喝醉了,不记得有这回事了。何况梁王不也第一时间“推辞不受”了吗?你既“推辞不好”,我又怎好“勉强”呢?

反过来讲,如果景帝是在朝堂上,当着众大臣的面,庄重正式的讲出这句话,那分量就很重了,想反悔也没那么容易。我想正因如此,景帝才会避开朝堂,在“燕饮”时讲这句话。如此,既达到了拉拢利用梁王的目的,又只是开出去了一张不必兑现的空头支票而已。

因此有理由认为,景帝选择在“燕饮”时说出“千秋之后传梁王”这句”醉话“,就已为将来利用完梁王后的过河拆桥埋下了伏笔。

不过,景帝这如意算盘固然打得精妙,但平心而论,实在不怎么地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千秋之后传梁王:汉景帝这句“醉话”背后,打的是什么如意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