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三)

1

简而言之,王阳明终于认识了真正的“自我”,心灵得到了一个安身立命之处,他的智慧和能力被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来了。

直到此时,他的内心才真正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敢于承担世上的一切事情。

在平常的时候,我们的心灵沉溺于各种声、色、名、利的诱惑之中,杂念纷纭,往往是心里想做一件事而不能去做,反而做了一些不该做的事,这就是所谓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内心没有一种定力,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当我们不断逃避自己的责任,无法面对问题时,身心就在经历着一个自我挣扎的反应。如果我们没有能力摆脱外物的束缚,这种自我冲突将会愈来愈烈,不断撕裂身心,使能量白白地损耗。

唯有不断地调整意识,使其进入一个宁静、虚无,最终不着一物的境界中,洞察力提升了,对世间的事物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才能在“无为”中灵活自如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心灵的强大不在于征服外界的什么事物,而是看它能不能认识那个真正的“自我”。

2

其实,儒家所推崇的“仁体”,说到底也相当于道家所说的“道”,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本能推动力,其中蕴含着独特的能量。

我们人类的意识具有善于联想、浮躁、不稳定等种种特点,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不可能改变意识的这些特质的。因为意识是由一个外在的“自我”意象所控制,我们为这个所谓的“自我”而产生喜、怒、哀、乐的情绪,成为它的奴隶。

正是那些喜、怒、哀、乐的各种情绪,截断了我们天地大自然与内心相沟通的渠道,遮蔽了内心的智慧和能量,使得我们难以洞悉大自然的规律,自然就一味去追求那些如镜花水月一般的外在物欲了。由此而陷入了几乎不能自拔的恶性循环之中。

而认识仁体,就是要体认心灵本体的一种智慧。这种智慧就是当我们的外在意识停歇下来时,内在心灵所呈现出来的光明、清静的状态。在这种清明的状态中,我们的内心深处是能够知道事情怎样才能做得最好,怎样待人接物才能恰到好处的。这就是说,我们的心灵本体其实自然有“开物成务”之智慧的,只要你不去干扰它就行了。

而要唤醒这种更高层次的“自我”思维,就要在做任何一件事时,刚开始要尽量专注去做,将全部精力集中到上面,待到能集中注意力后,便可将各种细微的思虑慢慢放下来,直到“忘掉自己”,忘掉周围的一切,进入一种忘物忘我的潜意识状态。

3

我们为什么会觉得不幸福,不能拥有快乐、安详的心态?就是因为我们的心静不下来,如果心灵老是在各种外物上面游走,如同钟摆一样摇来晃去,它就失去了本有的洞察力,认为外在的物欲世界是真实不虚的,生活就是尽情地享受这些物质刺激。

然而,向外寻求物质及精神的满足,这是一种充满错觉的认识,这种生活缺乏智慧,它不能解决心灵的最终归宿感,更不能解决人之所以为人的这个问题,必然陷入焦躁不安的冲突之中。

而思维的不确定性,也使得心灵本来具有的智慧和光明受到了抑制。心灵就像池水一样,如果波动不止的话,就无法映照出事物的规律,唯有静止下来,波平浪静,才能看到事物的深处。

所以,要想使心灵达到一个持久快乐、幸福、和谐的境界,让其内在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就需要一颗宁静而不受干扰的心。而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就必须学会让自己外在的思绪停止下来。

所谓的停止思绪,并不是指停止思维。我们的思维是不会停止的,即使你什么也不想,那也是一种“什么也不想”的思维。

停止思绪,指的是不要执着于自己的情绪,有什么要思考的东西当然可以去思考,但不要随着杂念去胡思乱想就行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摘抄(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