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问许敬宗”之〈君臣对〉

《君臣对》一文出自《贞观政要》。

唐太宗问许敬宗曰:“朕观群臣之中,惟卿最贤,人有议卿非者,何哉?”敬宗对曰:“春雨如膏,农夫喜其润泽,行人恶其泥泞;秋月如镜,佳人喜其玩赏,盗贼恨其光辉,天地之大尤憾而况臣乎?臣无肥羊美酒以调和众口是非;且是非不可听,听之不可说。君听臣遭株,父听子遭戳,夫妻听之离,朋友听之绝,亲戚听之疏,乡邻听之别。人生七尺躯,谨防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帝曰:“卿言甚善,朕当识之!”

以上是唐太宗和许敬宗的问答。许敬宗当时任中书待郎,深为唐太宗李世民所器重。一天,唐太宗问许敬宗:“朕观群臣之中,惟卿最贤,人有议卿非者,何哉?”意思为“我看这么多官员中,只有你最好,可是有人说你不好,这是为什么呢?” 许敬宗对这个问题回答的很妙:“春雨如膏,农夫喜其润泽,行人恶其泥泞;秋月如镜,佳人喜其玩赏,盗贼恨其光辉,天地之大尤憾而况臣乎?”这就是说,春雨那么好,农民喜欢它,可行人却因路滑难走而厌恶它;秋月那么好,漂亮的女子喜欢它有明亮的光辉能够用来欣赏,但是盗贼却怨恨它的光辉。好与不好都是相对而言的,都是由时间、地点、条件决定的。普天之下,所有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叹,何况我呢?以春雨和秋月打比喻,虽说明了一些问题,但给人的印象还不深。于是,许敬宗接着又说:“臣无肥羊美酒以调和众口是非;且是非不可听,听之不可说。君听臣遭株,父听子遭戳,夫妻听之离,朋友听之绝,亲戚听之疏,乡邻听之别。”这段话回答得更妙。许敬宗说,自己没有好吃的和好喝的东西去堵塞人家的嘴,只好任凭别人说三道四。最重要的是,你当皇帝的不应该偏听偏信那些搬弄是非的流言蜚语。许敬宗一口气列举了六个事例。说明了君臣、父子、夫妻、朋友、亲戚和乡邻之间,听信是非会造成多么严重的恶果。最后,许敬宗更深一层地点出了问题的实质:“人生七尺躯,谨防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那些惯于颠倒黑白、造谣中伤、诬陷好人、美化自己的花言巧语者,他们的三寸不烂之舌就像杀人不见血的龙泉剑不可不防啊!这篇短文的结语是:帝曰:“卿言甚善,朕当识之。” 从结尾唐太宗的回答,可以看出李世民不愧是一个善于采纳别人建议的一代明君。从唐代到现代,1000多年过去了。岁月如梭,往事如烟,世事变迁,但今天我们重温许敬宗答唐太宗问这篇短文,仍有现实意义。人应该大公无私如春雨,光明磊落如秋月,所作所为虽不能尽遂人愿,但要尽量对自己严格约束,对人不可说是非,更不可听信是非。



许敬宗(592-672年),字延族,杭州新城人。少有文名,隋大业中,举秀才,授淮阳郡司法书佐,不久入谒者台,奏通事舍人事。其父许善心被宇文化及杀害后,许敬宗即参加李密瓦岗起义军,为元帅府记室。瓦岗军失败后降唐。后太宗闻其名,召为文学馆学士。贞观八年(634年),累除著作郎,兼修国史,不久改中书舍人。十七年,因完成武德、贞观两朝《实录》封高阳县男,权检校黄门侍郎。十九年,太宗亲征高丽,许敬宗为本官检校中书侍郎。太宗在辽阳驻跸山大败高丽兵,许敬宗立于马前起草诏书,深得太宗赞赏,从此专掌诰令。唐高宗嗣位,任礼部尚书。后因子女嫁娶、受贿被弹劾,贬为郑州刺史。永徽三年 (652年),入为卫尉卿,加弘文馆学士,兼修国史。奉敕主编《文馆词林》一千卷,分类纂辑自先秦至唐代各体诗文,保存了大量文献。六年,复拜礼部尚书。此年高宗欲立武则天为后,众大臣谏阻,惟许敬宗促成其事。显庆元年(656年),加太子宾客。不久拜侍中,监修国史。三年,进封郡公、中书令。许敬宗为巩固其在朝地位,阿附武则天。龙朔二年(662年),改任右相,加光禄大夫。三年,拜太子少师,同东西台三品,仍监修国史。及许敬宗掌知国史,竟以己所爱憎曲事篡改,后世非之。著有文集80卷。子许昂、孙许彦伯俱历官太子舍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唐太宗问许敬宗”之〈君臣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