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价值观影响下的百家争鸣

文|三月风尘   2019年6月26日

从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在中国产生了一次百家争鸣的兴盛景象。这种在文化方面的兴盛和传播,最终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然而在我看来,这种百家争鸣的思想兴盛,其实并不是偶然的现象。

其实这就是不同价值观下整个中国的一次思想碰撞

首先说说什么是价值观把。

价值观,就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做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价值取向,从而体现出一定的价值或者作用。

而不同人,受到其身心条件、年龄阅历、教育状况、家庭影响、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影响,将会产生不一样的价值观念。

从价值观念看儒、道、墨家思想的诞生

1、儒家思想的诞生

儒家思想其实更多的来源于西周时期周公的思想,孔子对周公就达到非常敬仰的程度。而周公最杰出的贡献一个就是为西周武王编写了《周礼》,用礼法的思想来约束人民,让大家都成为谦谦君子。

在周武王时期,周公被封在了鲁国。鲁国由此开始强盛,整个鲁国更是周公思想最坚决的贯彻实施者。

孔子呢,本来是宋国人,按道理应该不会受周公思想影响这么深才对,但是在孔子出生之前,他的曾祖父为了避祸跑到了鲁国,从此定居下来。

但是孔子依然摆脱不掉的就是他自身家族带来的贵族气息:孔子祖上可是殷商时期的天子,到了他这一代虽然有点落魄了,但是依然挡不住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孔子从小估计不事农耕,家里有仆人做家务,孔子吃饭吃肉酱,非得有各种蘸料才行,还明确的写在《论语》等书中。孔子的弟子颜回,家里穷的叮当响,但是从来没有记录说颜回自己打工挣钱的事情,后来颜回家里实在太穷,导致营养不良,早早的去世了。

而儒家思想更注重于个人修养,其实也来源于周公本人。据说周公当政的时候,为了接见人,一顿饭的时间多次把嘴里的饭吐出来,以免怠慢了来访的贤能人士。孔子结合周公以及三皇五帝的尧舜禹等人自身的优点,为后来有志于“君子”之道的人们定下了一系列规矩。

周公的《周礼》最注重的是个人修养,给整个鲁国带来的是注重秩序。尊老也好,爱幼也罢,建城也好,礼乐也罢,一切都应该井然有序,有一定资格地位的人才能够享受对应的社会资源。所以后来孔子知道鲁国的季氏有超越自己地位的行为时,还问自己的弟子能不能劝阻的了。

孔子由于身为贵族,想来在当时就是研究学问然后参政议政了。所以孔子一直以来的梦想便是找到一位明君来辅佐,成就自己辅助周文王周武王的志向。后来因为见此路不通,才开创了中国春秋时期最大的私学,教书育人为乐。后来的儒家也深受其影响。汉朝读书人研究古人的思想,搞出了“训诂学”,把先秦思想家们的著作一个字一个字的解读。到了宋朝更有一群文人,不能参政,便私下里搞教育,但是惯于断章取义,把一个句子一个句子拆分出来解读,成了我们近千年来思想的主流。

2、道家思想的诞生

很多人认为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其实这句话对,也不对。对,是因为老子因其《道德经》的诞生被众多道家后人奉为祖师。而不对,是因为老子的思想不是无根之水,道家思想到了老子达到一个大成的地步,但是并不是说道家思想就是老子创造出来的。

在老子之前,其实还有着一本《易经》,周易周易,难道易经就是周文王完成的么?当然又不是,易最早从伏羲开始的,历史记载,伏羲氏创造了先天八卦,而神农氏进一步完善成连山八卦,到了轩辕氏发展成归藏八卦,到了周文王进一步完善成为《周易》的六十四卦,到了孔子进一步演化便成了我们后来见到的版本了。

有人说,周文王这一家人始终是重视德,喜欢礼仪制度的,所以周文王不可能是道家思想奠基人。但是周文王最重要的大臣姜太公,可是曾经辅佐大禹治水的伯奕呀。大禹的道家思想地位是可以确认的,伯奕跟在大禹身边,多少也受到了影响,后来姜太公分封到了齐国,整个齐国的治国思想也总是以道家思想为主体。连孔子都不得不说,自己想要到齐国去一趟,看看那里的人民生活状态,国家状态。齐国成为道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基地,后来庄子到了楚国,在楚国也发展成一股新的道家思想,这是后话了。

3、墨家思想的产生

真正要算起来,后来的墨子和墨家的诞生,其根基在于殷商文化。殷商灭亡之后被周武王分封到宋国,周围一圈都是周王的兄弟和儿子,把过去的殷商文化给包围了起来。

而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文化中的墨子,自幼耳濡墨染,便也染上了浓厚的殷商文化思想,崇尚鬼神。在《墨子》一书中就可以看到墨子对于鬼神地位的尊重,而整个商朝也以喜欢祭祀活动,崇尚鬼神闻名,商朝时期流传下来的大量甲骨就是一个典型证据。

到了商朝晚期,奴隶主和奴隶阶级矛盾逐渐加剧,更多的奴隶都希望获得平民身份,享受到分得土地的自由。而这种思想潮流也让商文化中带有浓浓的“博爱”精神,最后融入到墨子的思想之中,最终墨子又结合儒家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核心。

儒、道、墨三家为何能够出现新的变化

在夏朝和商朝初期的时候,其实整个中原大地交通非常不发达,人们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活,活动半径是比较小的。在大禹治水之前,大水围困,人们只能生活在半山之上。经过大禹带领人们疏导水流,洪水退去,大量荒芜的土地出现了,人们用辛勤的耕作来补充自己的食物来源。到了殷商中后期,更是发展到了诸侯国之间交相往来的情况。

周朝前后,周文王因以德治国,四面八方的诸侯国人们都来找文王判断案件,这种从过去的封闭到现在的交流,不但要解决语言不同、货币不同的矛盾,而且还要解决价值观念不同的矛盾。后来夏朝后人在杞、商朝被封到宋,姜太公的后人在齐,南蛮之地有楚,周朝后人占据中原,国家与国家间的不同意识形态,在这个时期密集的人员交流,使得思想和价值观念形成了大碰撞。

周朝时期还为此开辟“国道”,先是从岐丰之地修了一条方便马车的路到洛阳,在洛阳接受来往诸侯国的朝拜,之后又向着四面八方延展,北方到晋、燕、东到齐,东南到吴越,南方到楚,第一次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商贾一时开始兴盛起来,周朝东迁之后,秦国有一次想要去打郑国,在洛阳北门口就碰到了郑国的一位卖牛的大商贾。

在这种碰撞之中,过去大家坚持的一些东西在悄无声息中就被改变了。孔子看到过去的习惯风俗在被破坏,看到礼乐制度在被改变,看到夷女不同风味的舞蹈,看到卫国郑国的靡靡之音到处传播,所以他觉得非常气愤,有伤风化呀!周朝文华被重新整理,成为儒家思想,孔子努力想要还原过去周朝时期的礼乐制度,却也成为这种变法的绊脚石。墨子从学于孔子,因为自己固有的价值观念又叛出儒家,独立成为墨家,并迅速发展壮大。

可以说,正是在这种与以往不同的社会人员流动和文化交流下,中国古代的这场百家争鸣开始了。而这一切的源泉,便在于人们过去本身的价值观念的不同了。而这种价值观念的冲突,直到汉朝依然没有停止,到了唐宋时期又开始引入另外一个思想源泉——佛教,开始了另一场思想碰撞。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同价值观影响下的百家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