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忙的迷思中观自己

前一段时间,关于996的话题一再发酵。网络上有不少文章都借此话题贩卖焦虑,从而大博眼球。

长久以来,某些行业持续高负荷运转,从而导致不满情绪不断累积。乃至后来,360的董事长周鸿祎也表态,真正做到快乐工作、平衡好家庭和工作的关系十分困难。

我一直相信,凡有不得反求诸己。我们解决不了大环境,可是我们总是有选择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

一、闲不住的心,跟着惯性跑最舒服

我们身边总有这样的女性长辈,好像怎么也闲不下来。家里的家务总是干完这,就寻摸着干干那,要么就是出去帮帮别人家的晚辈操心一下结婚生子的大问题。总之就是坐不住,总要操着心。

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当你想静下来,却发现脑子里像跑火车一样,一会儿想想“哦,这个月的花呗还没还”,然后马上起来弄,打开支付宝,又想起来最近需要一件大衣还没有买,之后又逛上淘宝,逛了两个小时后选了几件,最后想想,也不是那么需要吧,于是就关了淘宝,发现时间早就这么过去了好久。我们和女性长辈的区别,只是在于我们的所有活动都在脑子里,或者在手机里了。

我们的心总像是小孩子一样,跑来跑去,对于喜欢的就常常想到去做,对于担忧和不喜欢的,就常常想要回避。时间长了,就会越来越娇惯难管,哪怕用理性去说服自己,也还是觉得,随着“性子”最舒服。

如果养成了这的习惯,就会停不下来地忙忙这忙忙那,一旦闲下来就觉会觉得五脊六兽。要找点事情来杀时间。

这样我们的精力,就像是被扯裂成碎片 ,整个一天累的不行,觉得自己好忙啊,却又好像什么大事也没做。

解决方法:培养专注力。用一些小的提示来提醒自己专注在最初的任务上,比如一个任务清单。

二、选择性忙碌,从而满足被需要感

作为成年人,我们不再像学生一样——有单一的进步路线,只要肯下功夫刷题,就能提高成绩——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充满了种种选择,导致了不同的行为。

有的人选择安逸的生活,有的人选择留在北上广奋斗,有人选择事业单位,有人选择外企……都是因为从小到大,心里赋予了某种行为特殊的“意义”。

每个人都在追求这样的意义。韦伯说:“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我们的生活需要意义感。很多人希望自己是重要的、是被需要的。

我到底想要什么?如果想不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就会选择用忙碌来填满自己的时间。

在生活中,当我们与熟人互相问候时,最常听到的就是“最近挺忙”。在获得同情安慰的同时,这些抱怨中还有一层隐藏的含义,就是我是被需要的,我很重要。

比如我曾经的领导,在芝麻大的小科室内,他恨不得让所有人都知道他有多忙,有其他部门的人找他审核签字,他也要同人家表达自己的时间很宝贵——上头安排了重要的活给我。

解决办法:我们陷入了忙碌的陷阱,倒不如回过头,看看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什么才是有意义的事”?“50岁时,你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每天所忙碌的事情,有多少是真正有意义的?”思考想明白目的,你会掌握自己的节奏,获得更自在。

三、忙碌,是奋斗还是救火?

有时你可能感觉到陷入被动,各种任务一个接一个,让你没有时间喘息。

是工作性质的问题呢?还是能力的问题?是去适应、接受?还是积极寻求改变?

没有思考的忙碌,只会让自己更深地陷入繁忙。

解决办法:不妨停下来对自己一个阶段的生活进行复盘。你的忙碌,是在积极地准备、积累经验、解决问题,还是在被动地善后、服从安排、为没有做好的前端工作救火?

事实上理清这些可能需要先静下心,尤其是在你已经”一个头两个大”的时候,你只能考虑,先把能做的做完……

三、在对比中陷入焦虑

虽然现代社会对个人选择的包容性越来越强,但是往往个人会受到来自整个群体的巨大压力。

如果自己与众不同,就会感到自己会受到质疑,甚至自己也会怀疑为什么不能像其他人一样。

如果工作中,你的领导、同事每天像打鸡血了一样奋斗、加班、努力,经常展望各种工作的蓝图,即使你有一颗安逸度日的心,在这种集体里都会觉得是不是自己哪出了问题。你开始焦虑,开始考虑要不要转行,甚至埋怨自己没有什么奋斗的目标,感觉到迷茫。

可是人生从来都不是一场军备竞赛,你只会在自己的轨道上不断成长。

解决方法:年轻时,我们总在努力跟一个隐形的标准对齐,如果我们能够跟一些有智慧的老人聊天,或是在古代哲人的书籍里找到一些人生的箴言,可能就会在自己的路上,走得更自在,更有自信。

四、真正的积极心态

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我们更容易去抱怨,抱怨钱少事多离家远,抱怨没有发展前景,抱怨黑幕不公平。当我们抱怨的时候,把原因都归结为外境,其实也就间接默认了自己对此无能为力。

越是承认自己无力,就会越发沮丧,越固步自封,从而很长一段时间陷入负能量的深坑。

除非自己调整心态,承认现状,然后在此基础上,作出改变——足够强烈地渴望改变。

稻和盛夫在他的书里讲到,有一次他去听松下幸之助的演讲,当松下先生讲到提前储备人才的“水库式”经营时,有听众举手提问道:“我们都懂得这一道理,也都这么想,但正因为做不到,我们才感觉苦恼。请你教给我们具体的方法。” 然而松下先生却回答他:没有人能教给他一个具体的方法。他需要自己“足够想要”。

“如果我有一个办法就好了”,这种无力的、漫不经心的愿望,想要真正实现是不可能的。往往会被愁苦的心情取代,然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借由娱乐、休闲来排遣。就像前面说的,人习惯于回避负面的情绪。

解决办法:激发强烈的愿望。“我一定要这么做,必须要完成,因为……”,这种强烈一意愿,不停在心里回响、酝酿,一定会促使你付出行动、使你对相关的信息更敏感。为此,你要先明白自己真正要什么,然后确定下来的“愿望”,就不要改变它,不断地去发展、进化。这就是常说的“愿力管理”。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繁忙的迷思中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