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三胎”才是真爱,“二胎”的我一定是个意外

医院里接生了10几个男孩,我是十几分之一个女孩

“三胎”政策的开放,让我不禁想起了90年代的“三胎”现象。

我的出生被视为家庭的“不幸”。93年农历2月的最后一天,镇上医院里人满为患。不是生病的人,而是等待生育的人。

这天凌晨天微微亮起,随着“哇~”一声,孩子降临的啼哭声开始,妇产科陷入了一片忙乱中。

“医生快过来看看我老婆,她肚子痛,好像快生了!”一医生被一男子拽住了手,往产妇的病房赶。在医生进行了简单的检查后,判断是要生了。产妇被速度地推进了产房。紧接着又是接二连三的“哇~哇~哇”声像协奏曲一般响起来。又有孩子降生了。

门外坐满了等候孕妇生产的家属。新手爸爸焦急的来回踱步的声音,爷爷奶奶互相安慰的声音。每个人都在等待孩子的降临。

“男孩儿?女孩儿?医生。”“恭喜是男孩儿。”随着医院的产房门被打开,长辈急切的扑上去。在得知生的是男孩儿,并往医生的大白褂里塞了个早早就准备好的大红包以表感谢。

这时一家人热切的握起了手,急着奔相告知三姑六婆,左邻右舍,通知老家放鞭炮。

跟妈妈同一个病房的人生了个男孩儿,在表示了祝福的话后,妈妈看了看肚子,焦急的等待我的“发作”。

听着门外传来阵阵的喜报,不由的让人有些错综复杂的滋味。爸爸跟妈妈,大家都对未出生的我报着极大的期望,是男孩的期望。

那个年代的科技,医疗设备并没有现在那么先进。生男生女真的是听天由命。如果是男孩子,无疑是最好不过的消息,如果是女孩这将是个不好的开始。

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农村,还蒙在一层封建迷信的色彩里。重男轻女,视男孩为宝,女孩儿则是赔钱货。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着,但是妈妈的心却随着医院里人声鼎沸而忐忑不安。

“男孩儿”“是男孩儿”“恭喜是男孩儿”这样的报喜声响彻了整个医院。也许是感觉到外面世界的热闹,终于妈妈的肚子开始发作了,羊水破了,这是要生了的节奏。伴随着疼痛感,妈妈被推进了产房。

终于熬到了卸货的这一刻,这让人异常紧张的时刻。

这天,等在产房外的只有爸爸一人,在焦急的等候。我的出生很快很顺利,进去不到十几分钟就出来了。

“医生,是男是女?”

“是女孩儿。”医生笑了笑,这是今天出生的第一个女孩儿。

晴天霹雳一般,爸爸面无表情,无不悦,也无喜悦之色。在妈妈被推出产房后,看了一眼,并打电话给家里的爷爷奶奶“报喜。”

“叮~零~”随着电话的接通,“喂,是女孩。”电话里传来“砰的”一声被冷冷的挂断了。老家的爷爷奶奶,把准备好的一大箱鞭炮默默的收了起来。

在我的农村老家,若是生了男孩就要放鞭炮。大概的意思是告知村里家里有喜事。而生男孩子,意味着传宗接代,光宗耀祖。

爸爸在通完电话以后,回到病房,看了看妈妈道“要是没什么事,我先去忙了。”“嗯。”

妈妈嗯了一声什么话也没说。

天幕渐渐降临,就这样,伴随着叫喊声、哭声、笑声、报喜的声音,这一天里医院里生了十来个孩子,个个都是男孩儿,唯独我妈妈生了我。

隔天的早晨,医院更是热闹,是孕妇们的亲戚来探望。有拎鱼汤来的,有猪脚黄豆汤,都是为个给孕妇下奶用的。

同病房的准妈妈们,时不时的有人来探望。唯独妈妈一个独自呆在医院里,看着别人脸上尽是欢笑,恭喜不断,祝福连连。她独自一个显得有些落寞。

当同病房的亲属过来看到妈妈独自一人,出于礼貌性的问了句“你生男孩还是女孩?”“女孩。”妈妈弱弱的应了句,便不再多说话。

别人家,都是亲朋好友奔相来看,对比妈妈一个人独自躺在床上。从白天到黑夜,这一天并没有人来看望,除了忙碌完的爸爸才拖着疲惫的身躯来到医院陪妈妈。

他俩没有过多的对话,女孩子已经成了定局。生女孩子这件事,在那时,会受到他人的耻笑,会被公婆看不起,甚至会被丈夫嫌弃。

生女孩=耻辱=没地位=没本事

在我出生的第二天里,没人来看望过我,第三天也没人。妈妈没有下奶喝的鲫鱼汤、也没有猪脚大豆汤。

妈妈独自一人在医院里,眼光望向了窗外,时而看向门口。她的心里还是期盼着能够有人能来看看她和刚出世的我。在离开医院之前并没有等到其他亲人的到来。

在医院的第三个夜晚,大家几乎都休息了,爸爸坐在妈妈的床边,轻悄悄地跟妈妈商量着,“三胎”的事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果“三胎”才是真爱,“二胎”的我一定是个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