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野草》有感

说来惭愧,第一次读《野草》时,没能读懂,只觉鲁迅的想象很诡谲,同时又透着一股黑暗的气息,我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这么看世界,这么写文章。后来是听了钱理群先生对于《野草》的解读后,才了解了鲁迅的用意,原来他的叙事并非全然黑暗的,在这种黑暗的背后,自有一种反抗的精神在,或者说,黑暗的背后闪耀着的是光明。于是,我把《野草》又认真读了两遍,越读越觉得走进了鲁迅的内心,对先生也就越发地同情和理解,同时对先生那种与黑暗作斗争的精神越发地敬佩。

我非常喜欢《野草》的题辞,觉得它道出了生命的厚重感。生命的本质是沉重的,就如同那野草,虽顽强地生存着,但终将遭践踏、删刈,直至死亡和腐朽。人的生命何尝不是如此,作为茫茫人海中的渺小一粟,面临着苦难而坎坷的生活,挣扎着,但终究还是会成为历史的过客,被遗忘掉。每一个生命体都是承载着生与死、悲与喜的二重曲调。这样一种二重伴奏,谱写出了生命的悲壮之感。在这样一种悲壮之中,先生坦然,欣然,大笑,歌唱。笑得壮烈,唱得苍凉,而这或许便是生命的本质。

先生在《野草》中展现的是自己与黑暗作斗争的形象。先生就像那《秋夜》中的枣树,知道小花的梦,同时也了解落叶的梦。在懂得了春的后面还是秋,在自己落完了叶连果子也不剩一粒时,它仍毅然而然地把枝丫伸向无穷的黑夜,表示出自己的反抗。先生又好比那过客,不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但只知道自己要不断地前行,哪怕前方是坟,也要向前,根本就不会想到要后退。而这展现的才是一个在人生道路上该有的状态。在《影的告白》里,先生展现的是一个默默奉献的先驱者的形象,也就是文中的影子。它彷徨于无地,黑暗要将它吞没,而光明到来时,它也将消失。它就是这么一个与黑暗纠缠,与黑暗作斗争的影子,在战胜了黑暗,为后来人迎来光明时,它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让我想到人民英雄纪念碑中的英雄,也是这样在背后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才让我们有了今天这么美好的生活,为此我们要好好珍惜。

先生的想象是很奇异和丰富的。我特别喜欢《好的故事》里梦中景色的描写,觉得其有着奇妙的美感。那些美好的形象,必须是一个对生活有极强感知力的人才能刻画出来。由此也更能了解先生,一个与黑暗抗争的斗士,他对真善美的感知一定是强于常人的。也只有对真善美有极强的感知,才会越发表现出对黑暗的憎恨,从而坚定自己反抗黑暗的决心。先生内心的沉重,多半也离不开这种对美好的追求,正是对美的事物的执着,所以让他对黑暗无法做到姑息和纵容。先生的想象常常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如在《死火》一篇中,他演绎了一种与死火相遇的情景。在这个情景中展示了生与死、静与动的交融。死火最后面临的抉择也是每个人要面临的抉择,也就是我们到底要选择怎样的一种状态,是“垂死挣扎”还是“坐以待毙”。人都离不开一死,但如果无所事事,只能一事无成,如果去奋斗了,即便也获得不了什么,但这样一种奋斗的状态就值得我们去肯定。

我觉得《野草》对我最大的启发就在于让我感受到了那种大悲悯的情怀。先生的文章与其他作者不同之处就在于不会欺骗你,他把美好的、苦难的东西都展现在你面前,让你了解到真实的现实。也许这样一种真实的黑暗让你无法接受,但却是总有一天需要面对的。现在,当你直视黑暗,当你感知到生命的沉重,也就摆脱了过去的轻浮,在将来可以去直面人生了。而这时的直面人生,将不会是妥协于现实,而是在直面的过程中有一种反抗的精神相伴。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野草》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