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语文公开课后的反思

从毕业到现在,对于语文课的上法我一直不得要令,总不能上出浓浓的语文味。将近二十年的语文教学经验使我不带课本也可以上课!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二十年来语文教材变化不大,我一直把它当作一本工具书来用,每篇课文都是非常棒的范文!而它人文性的特点大多数时候却没有真正体现出来!起初我对〝人文性〞是什么也是搞不清楚的!

〝语文的人文性:简单地说就是人与文化,它包含着情感、意志和思想观念的内容,它是不同于自然之物的.语文课本身而言,其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者相辅相成,我们无法将其割裂开.道理很简单,我们在使用语文工具性这一点若能注意方式方法,在方便生活的同时,也能美化生活,丰富生活.如穿衣,这一概念恐怕早已由原来的蔽体、御寒上升为一种装饰了吧.如果说工具性是基础,是求真,那么人文性便是一种升华、求美.它表现在如下几方面:砥砺品德,完美人格.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摘自网络)

也曾听过不少语文公开课,印象最深的仍然是郭同志的《十里长街送总理》,那是一堂真正走心的语文课。比较喜欢那种能自然而然的从学生身上生发出火花的课堂,这种课堂最能充分体现老师的智慧和丰厚的底蕴。

无论什么样的课堂,教师心里都应该清楚想让孩子得到什么?也就是要达到什么目标?我恰恰就忽视了这一点,不知道该给孩子什么?只是觉得一节课的时间真短啊,一定要让孩子把课下的功夫做足,课上展示的过程中看他们需要什么再补充。这样做的结果是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自觉性强、悟性好的孩子语文素养提升很快!其它孩子跟不上节奏,慢慢的沦为了吃瓜群众。

语文对我的影响真是潜移默化的,二十年的熏陶,从讨厌到接受,从接受到喜欢,从喜欢到热衷,从不爱写作到可以提笔抒情,我所得到的也希望孩子们能得到。但我更希望他们尽早的得到,所以每一单元的学习我都鼓励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提前获得知识,剩余时间拓展阅读。甚至整合一单元一起来学,跑的太快,不能细细品,就会丢掉一些东西。比如说:语文味!这次的视导,孙老师的话一语惊醒梦中人,我能感受到课堂上缺点儿什么,但不确定是什么?我想把小课本上成大语文,但根基不能丢,不能把语文课本沦为简单意义的工具,它的育人价值更应该最大限度的得到发挥?知道应该给孩子什么?孩子需要什么?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节语文公开课后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