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不进去书,试试这个办法,绝对有效!

    我想很多人都有通过读书,来改变生活现状,或者不断成长的想法,但是想法似乎很难落到行动上。

    我也是这样,经常想早起读书、运动,兴致高的时候,能做到,兴致低的时候,就又回到了原状,怎么舒服,怎么来。

    也常常发现自己读了很多书,读的时候,触动、收获很大,明白了很多道理一样。过了几天,这些道理就被抛到九霄云外了,生活是什么样,还是什么样,慢慢的,读书的兴趣降低了,读与不读,区别不大,那又何必读呢。

    最近我的这两个关于读书的难题和困境,通过一个新的尝试解决了,那就是“结伴同行,一个人未必走的很快,但一群人一定可以走的更远”。

      5月6日,我跟家庭教育学习的伙伴们结成了早起读书分享会。每天六点,我们准时进入腾讯会议开启当天的读书讨论分享活动,14天的时间,我们共同完成了《认知觉醒》这本书的阅读,同时还联系各自的生活,家庭教育知识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分享,拓宽和拓深了自己的认知体系。

    现在我想总结一下《认知觉醒》这本书里触动我的知识点、我的改变和收获、接下来的行动计划。

一、触动知识点

1、对焦虑的认识

现代社会,人特别容易焦虑,要做到不焦虑,其实很难,但其实可能也很简单,只需要我们理解焦虑的根源是什么,可能就有了解决焦虑问题的思路。书中说焦虑的根源总结起来就两个: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尽快看到成效。再往深了说,焦虑其实是人类天性导致的,因为人类的天性就是趋易避难和急于求成的。所以当我们发现自己处在焦虑状态的时候,不要自责,看到自己焦虑的背后动机是希望自己变得更好,接纳自己现在的能力水平距离自己的期待还有差距。然后梳理一下,我们想做的事情,那些是最重要的,我们就先做,如果不是那么重要的,就往后面放,等有时间做,或者直接不做了。这样一梳理,焦虑可能就少了一大半,如果还能意识到任何价值的积累都会符合复利曲线,即“前期增长非常缓慢,但到达一个拐点后会飞速增长。”时,我们就会发现凡事价值体现没有那么快,我们需要耐心去做的同时,坚持下去,等待价值拐点的出现。

2、成长权重对比

以前学习,我们总认为看了书,听了课就是成学习了,其实不然。学习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更重要,如果不盯住内层的改变量,那么在表层投入再多的学习量也会事倍功半,反而旁人容易焦虑,因为想去学习更多的东西。因此,从权重上看,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总结一句话就是,无论你学习了什么,你都要检验一下,学习以后,你是不是联系自己的生活有思考,思考以后,有没有行动,行动以后又没有发生什么改变,改变才是学习的终极价值和意义所在。要特别注意的是,行动一定要在拉伸区(舒适区边缘)扩展自己的范围。

3、元认知

元认知,就是最高级别的认知,它能对自身的“思考过程”进行认知和理解。元认知能让我们对自己的想法随时保持觉察状态,能意识到自己在想什么,进而意识到这些想法是否明智,再进一步纠正那些不明智的想法,最终做出更好的选择。

4、写作的价值

写作让我们把看过的书中印象深刻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语言输出出来,同时逼迫自己把所学的知识关联起来。一个人想要真正成长,一定要学会写作,因为“只读不写”的学习是不完整的,是低效的。

二、我的改变和收获

1、坚持14天五点半左右起床,参加读书分享活动,做古瑜伽,背英语单词,今天早上没到闹钟响自己就醒了,感觉早起生物钟要形成了。

2、觉察能力越来越强,随时关注自己的想法和身体感受。

3、开启自己的“写字”计划,已经写了五天了。

4、越来越少焦虑。

三、接下来的行动计划

1、每日冥想10-15分钟

这是自己以前就一直想做的事情,一直没有做,这本书里也讲了很多关于冥想的好处,借此机会重新开启这个计划。

2、每日“写字”

每日选个最触动自己的点进行“写字”,不论写字质量好坏,只想先坚持100天再说。


如果你看不进去书,就找些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读书,讨论,行动吧,验证绝对有效的方法。

学习路上,一个人前行太孤单,有人一起努力,学习充满了期待和趣味。一个人不一定走的快,但一群人一定能走的更远。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果你看不进去书,试试这个办法,绝对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