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解析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处世治商底层认知系列

【注释】

[1]飘风:大风,强风。

(注:“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在第十七章出现过,且这里前上下文均不协调,颖为原始资料有误。)

【译文】

  统治者少发号施令,少扰民是符合自然的。你看再大的狂风也刮不过一个早上,再大的暴雨也下不了一整天。是谁制造了狂风暴雨呢?是天地,天地尚且不能维持这种剧烈动荡的书面,何况是人呢?所以积极修道的人,才能与大道合为一体;勤于修德的人才能与高尚的德行合为一体;失道和失德的人则要承担自己因此带来的后果。与大道合为一体的人,大道也同样愿意帮助他;与德行合为一体的人,德行也愿意帮助他;而那些失道失德的人,则得不到道和德的帮助。自己诚信不足,当然就得不到他人的信任。

【解析】

  单看“希言自然”字面意思,指少进行主观干涉才符合自然规律。到底什么是自然规律?我说不清楚,但我隐约感觉到,万事万物都有其规律,只是各种规律维纷繁复杂,各种事物的规律相互的影响,且永远再变,我们身处在规律之中不得自知,使我们觉察不到大多数的,特别是宏观面上的规律。试想明天太阳从南方升起,电子不再围绕电子核运动,这个世界将会如何?

  老子清静无为的思想贯穿《道德经》全书,他用天地之狂风暴雨尚不能久,说明严苛政令不符合自然规律,不能长治久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兴土木,严刑峻法施加于民,农民生活悲惨,穿牛马之衣,吃犬彘之食,搞得民不聊生,激化了严重的社会矛盾。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等九百余人被派往渔阳戍边,图途经大泽乡时遇大雨道路不通,无法按时抵达目的地,按当时秦律,无法按时到达当斩,左右都是一个死,于是一不做二不休,杀死了负责押送的官兵,喊出那句大家熟知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拉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随后两年秦朝便结束了短短十五年的统治。抛开秦始皇的功绩不论,试想如果统一六国后,实行安民政策,后续的历史是否是另一个走向呢?

  老子在本文中还指出了另一个重要的思想,即一个人的外在行为、境遇与他的内心修养、认知是相对应的。佛家说:我们看到的外在世界,就是我们的内心世界;企业家说:一生只能赚到自己认知以内的钱,这些都是一个道理。我们对“道”领悟到什么程度,也就能得到什么程度的回报。背道而驰注定将事与原违,不管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活着还是死去,我们都应顺势而为,顺“道”而为。

部分图片与文字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站内联系作者删除。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解析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处世治商底层认知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