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与大自然为伴。虽然没有这样那样补习班约束,但是有课外学习小组,学校有文艺宣传队。每个班级都搞文艺比赛,学样板戏,唱京戏,说三句半。我们学二胡,学拉手风琴,学敲锣打鼓都是根据自己的爱好与兴趣,没有人逼着你学,即快乐又轻松,整天和小伙伴们在一起鼓腹而嘻,率性而玩,弹玻璃球、打“叭叽”,拼杏核、推铁圈……
江姐、沙奶奶、李铁梅、小常宝、郭建光、李玉和,叛徒王连举、胡传魁、日本鬼子鸠山,还有《闪闪红星》里边的潘冬子等正反面人物,早已印在了我们幼小的心灵。那时我们这些孩子的心儿不仅单纯透明,而且憎爱分明,与大自然一样色彩斑斓,彩霞满天,辽阔而高远。
我们喜欢回忆童年的时光;喜欢回过头来看望我们童年时的小河、山坡、田野、村舍;喜欢捡粪时和到工厂、农田劳动的欢乐。每年清明我们都去祭扫烈士墓。那种仪式感和庄重感,一直在我们的心里流动,一直在我们灵魂的长廊里流淌,它清澈透明,奔腾而浩荡。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的清脆歌声至今依然萦绕在我们的脑海里,溶化在我们的血液中。那些潜移默化的校外活动让我们不知不觉的分清了美与丑,黑与白,善与恶。
记得上小学四年级的那个冬天,坐在教室里的我们不知什么时候外边飘起了一场大雪。大雪过后天空晴朗,校园里铺满了厚厚的积雪。雪地上不知是谁踩的一趟弯弯曲曲的脚印,通向教室对面的家属针织厂,显得分外耀眼。
下课铃声一响,同学们撒欢的跑到了操场上尽情的玩耍。我们班的十几个男同学,被学校对面黄泥山上白雪皑皑,连绵起伏,美呆了的雪景吸引住了,心也开始沸腾了起来。我们十多个人一商量,跑到黄泥山上,学起了红军,玩起了爬雪山,过草地的游戏。因为玩性太浓,没有听到上课的铃声,回到教室的时候已经迟到了很长时间,被教数学的齐老师罚站近半节课时间。第二天,我们这些男同学为了报复齐老师对我们的不平惩罚,让女同学们闭上眼睛,弄了半撮子土,放在虚掩的教室门上。到了上数学课的时间,齐老师推门走进教室,教室门上的撮子翻转过来,撒了齐老师一身泥土。
齐老师当时很生气,但是没有发火,他拍落身上的灰土,用抹布擦了擦手,平静的给我们上了这节数学课。
齐老师的举动让我们很是意外。下课后,齐老师和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倒是调查过这件事,最后不了了之。从此以后,我们这些淘气的男生再不对老师搞恶作剧了。现在想这件事来,我们都感到很愧疚,觉得对不起齐老师,也庆幸遇上了这位好老师。
我们的童年,阳光属于我们,天空属于我们,空气属于我们,风雨雷电,河流、山坡,甚至连田野里的庄稼地也都属于我们。我们这些小伙伴,最喜欢干的一件冒险刺激就是捅马蜂窝。谁敢去捅马蜂窝就证明谁有胆量。
一般情况下,捅完马蜂窝后胆小的同学会跑的远远的。胆子大一点的同学会用衣服蒙着头,迅速的趴在地上观察飞来飞去的马蜂在找寻蜂窝。胆子再大一点的同学,会小心翼翼的去看掉在地上的马蜂窝,看马蜂不舍的在蜂窝上爬来爬去。我们捅的马蜂窝一般都很小,大一点有烟灰缸那么大,不象山里的大马蜂窝,那样的马蜂窝我们是不敢捅的。其实我们根本看不到那样的大马蜂窝。
每年夏天当蜻蜓飞来的时候,我们都要找个竹杆或者一根长棍,用铁丝或者细竹条围个太阳大小的圆圈, 绑在竹杆和长棍的一头,然后找到蜘蛛网挂上,开始用手拿着在空中左右挥舞着粘蜻蜓。记得我们小的时候蜻蜓多,满天飞舞。我们在玩的时候可以在花朵和草叶上捉到蜻蜓。然后用线拴在蜻蜓的一只细脚上,看蜻蜓在自己的眼前上下飞舞。
我们小的时候小河多,出了家门随处可见潺潺流水。哗哗欢唱的溪流清澈见底向远方写意的流去。
河水里有青蛙、蝌蚪、小鱼、小虾。下河捉鱼时,偶而一条水蛇在眼前游过,吓得我们赶紧跑上岸,屏住呼吸看水蛇游到了哪里?现在想起来,蛇是怕人的。如果在草地上看到蛇,蛇会躲着我们向草地的深处跑去。打草惊蛇吗。这时我们会追着蛇打。蛇在水里我们就没有这个胆量了。
那时最好玩的一件事情,就是我们这些淘气的孩子为了在小河里洗澡,要躲到离家很远的地方,找条小河叉。然后在小河叉的下游找来石头和草把河水拦住。一会儿,河水就漫到了胸脯那么高。然后,我们几个小伙伴脱去身上的衣服光溜溜,赤条条的跑进小河里,在小河沟里学起了游泳,打起了狗刨,把浪花打的噗通噗通的尽情飞起。
玩累的时候我们就光着腚就跑到河岸上,摘麻果吃。如果遇到女孩她们会害羞的蒙上眼睛,远远的躲着我们。我们说的麻果学名叫苘麻。籽是白色的如芝麻大小。运气好的话,会摘到“黑天天”吃。因为赤赤条条的没有穿衣服,摘野果时身上会被草拉在一道道的绝色小伤痕,一条条在的身上,如同细细小小的弯弯曲曲的蚯蚓。
我们一起玩的小伙伴个个都很神奇的,都懂得中草药知识,知道什么可以吃,什么不可吃。我也不知道我们和谁学的。我们知道曼陀罗的花有毒,是万万吃不得的。毛桃也不能吃。
我记忆最深的是有一种小野果,我们把它叫“癞瓜”。这种“癞瓜”是梭形的,绿色,表皮上也有凸起的小疙瘩,不然我们不会把它叫“癞瓜”。这种“癞瓜”摘下来时,根部会冒出白浆。果有淡淡的甜味。记得刘晓辉手上起了瘊子,有个小伙伴就告诉他挤出癞瓜汁抹在瘊子上。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上网查了一下。“癞瓜”叫地瓜梢,也叫女青、羊角、奶瓜。全草及果实可以入药,外用治瘊子补肺气,清热降火,生津止渴,消炎止痛。
原来“癞瓜”是一味这么好中药。我们童年时吃的野果原来是中药,难怪我们发烧时还在外边疯玩,我们吃的野果就能治病。
那时我们玩的时候还常吃一种叫酸不溜的植物。这种植物叶子也是梭形的,中间有一对小黑点,形状如大米粒呈八字形。这种植物的叶子吃起有点酸味。我们随手摘着吃,从来都不洗。酸不溜开粉红色的花。花朵细碎,一串串的,非常好看。除了这些,我们的吃野果很多,如酸枣、野葡萄等等。榆钱、槐花也是我们在春天和初夏时最爱吃的东西。我们会做榴笛,会做弹弓,会用不用的自行车链子做打火柴的手枪。
我们这些60年代出生的人,小时候身体能不好吗?天天与大自然为伴,和大自然同呼吸,共命运,吸取大自然中营养,用大自然中生长出来的绿色精华养育我们,让我们经风雨,见世面,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冬天滑冰车,围着铁炉子烤地瓜片,烤得土豆片;春天吃榆钱,挖曲麻菜,挖大脑瓜;夏天在小河沟里野浴,吃野果,捉蚂蚱;秋天在秋收过的地里去溜地瓜,翻土豆……
这一切的一切我们的后代却没有得到,也无法看到,这是他们一生的憾事,也是他们无法获得的童年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