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作的心态

这是我在《谈写作|牛人堂》分享的第三部分:关于写作心态的一点体会。现补充记录如下。

包括三部分内容:

1.匠人精神

2.“死磕”到底

3.“地摊儿”心态

一、匠人精神

写作是一门可以习得的技艺。它就像任何一门手艺一样,通过不断地刻意练习,是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的。

写一篇文章更多的时候就像是雕刻一件艺术品,我们先是记录下自己的一点想法,然后根据想法搭框架,在这个框架下,再添肉(比如故事,感想,金句等等)。这个时候相当于雕刻作品大体有模样了。但是我们知道这离最后整部作品的完成还差得远。

如果二八原则也适用于写作的话,积累素材搭框架只用到20%的时间,而不断地梳理、修改、润色则要达到80%的时间。

我没看过艺术家雕刻,但我在校园里看过雪雕作品的完成,大体的勾勒出作品的基本模样后,大量的工作其实都在后面的修饰阶段,不断地端详,不断地精雕细琢。

想起我在写博士论文和科研文章的时候,第一遍和最后的成稿通常都差距好大。有一些思路和想法都是在一遍遍修改的过程中逐渐变得清晰的。

第一稿写完的时候最满意,觉得自己做了好多东西(其实这个时候问题最多,主旨不够突出,论证逻辑也不够严密),随着不断地修改,越到后来就越不满意,越有惴惴不安的感觉,其实这个时候才是改的差不多的时候。

虽然科研论文和文学写作、新媒体写作有不同之处,但最基本的逻辑相通。回过头来看自己发表过的论文,其实仍然有非常多不满意的地方。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不断逼近完美,但永远也达不到完美的过程。

而且我知道,无论走哪一条路,没有匠人精神,没有不断坚持、精益求精的心态,最终都不可能达到目的地。

好作品不是写出来的,是改出来的。

2.“死磕”到底

写作相对于读书来说,更消耗。因为读书是被动式的输入,而写作是主动式的输出、是思考和创造的过程。输出永远比输入费力。

如果说之前我坚持阅读主要是和习惯做斗争,每天养成固定时间拿起书来读就好,是和时间管理做斗争,那么写作绝对是“自虐”升级了。是在和思维习惯做斗争,要消耗掉更多的能量。

就算是每天有时间,也不代表能写出东西来,再加上阅读输入和修改的时间,真要是没有点“死磕”的精神,还真坚持不下去。

每天坚持写就已经相当不错了,如果没有阅读量和点赞的鼓励,还能坚持写,就更难了。难怪有很多小伙伴都在感叹,我还要不要坚持写作?如果我不是在练习写作,那么这件事我也不会有体会。我也才知道从小白到自媒体牛人要有多长的路要走。

他们“死磕”写作这件事绝对比我们想象的还要难,坚持的还要久。《学会写作》的粥左罗用了三年的时间写了300万字,那也就意味着,一年要有100万字,平均下来每天要写3000字。

再加上准备与修改的时间,我想他真的是拼命在写。再看看从出来的彭小六、剽悍一只猫。哪一个不是拼命在写、拼命在做呢?

所以如果想要被看见,就要有拼命“死磕”的精神,就要有心理准备。写作不容易、写作成名更难。

有一句话叫: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能坚持到最后的人不多。

这是一个自媒体写作的黄金时代,但在每一个自媒体大号的摊位上,都会有一个咬紧牙关的灵魂,都写满了他们的不易,

如果是真爱写作,那就“死磕”,如果要为生存而写作,那也只能“死磕”。

3.“地摊儿”心态

写作的“地摊儿”心态,不是说我们进行新媒体写作,就随随便便,掏出手机就写,写了就发。而是指我们的这个文章要接地气,要能解决读者的一部分疑惑。

我们不是阳春白雪高高在上,文章一定要去接受市场的检验,一定要放在那里去接受人家的品头论足,然后不断根据数据,根据反馈,根据评论,再进行修改。我们要有一个不断挑战自己、不断更新迭代的勇气。

写新媒体文章一定要有产品思维。要把文章当成一个产品去经营,不仅要提供价值服务,同时对营销策略、用户心理学、大众传播等等相关领域都要有所了解。同时还要有全局思维。一篇文章写完,接下来用什么承接,流量、影响力、其他产品等等。

写作者不是一个孤立的提供产品的人,要像“摊主”一样,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其实对于新媒体写作者来说,写作永远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这一点要想明白了再做。

写作不易,且写且珍惜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写作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