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关,各高校内又迎来一年一度熙熙攘攘的招聘会,各大招生单位轮番上阵。
似乎就业机会很多,前途很光明,但屡次碰壁后才发现,这俯拾皆是的工作合约也不是那么容易达成的。
毕业生对用人单位希冀多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限制多多,一圈下来两厢情愿握手言好的成功者只是少数。
更不用说毕业后循着各色招工小广告,无头苍蝇一样天南海北到处跑,那种像皇帝选妃一样被用人单位挑挑拣拣的感觉,也渐渐由紧张、失落变成麻木。
我们的家长也跟着着急,怕孩子找的工作前途不高待遇不好环境不好甚至异性同事太少找不到对象。于是各处联络各处打点,为自己还有能给孩子省劲儿的渠道而自豪。
但几年以后,曾为走捷径沾沾自喜的我们哪里能想到,在殷殷切切的父母们助力时,我们可能已经踏上了代价的按揭之旅。
致亲戚——谁曾越俎代庖,终致嫌隙暗生
我们经常听见有人抱怨:为什么我当时这么帮他(她),他(她)却这么没心没肺,还要跟我对着干?!简直是头养不熟的白眼狼。
当然,这么抱怨的一般都不会是自己愿打愿挨的亲爹妈,而是以恩人身份行爹妈之权的长辈——亲戚。
说个我身边的真人真事。
方远是我同事,一个从大山里飞出来的凤凰。
虽然大山太高,但自助者天助,生活在大城市的姑姑感动于他的自强不息,在他奋力展翅时助了一臂之力,让他以最快的速度在这个繁华而陌生的大城市立了足。
由于离得近,方远时常去看望姑姑,姑姑也会做好饭菜招待他,会实心实意指导他。
他乡异域有个亲人在身边,还能找到一份温暖,这让拼搏在写字楼小格子里的方远感觉很踏实。
几年后方远交了女朋友小玲,一个安静秀气的女孩子。方远很细心很温柔,把同是背井离乡的小玲照顾得无微不至。
两个孤独的灵魂在异乡彼此陪伴相互支持,这是不同于亲情的另外一股甜蜜暖流。
日子越来越鲜活亮丽,但方远觉察到了生活的另一些变化。这种变化的不适感来源于他的姑姑。
有时候姑姑会半开玩笑地说:“你已经两周没来了吧,果然是有了媳妇就不要姑姑了。”
有时候姑姑会旁敲侧击一下:“你的心思不要全放在女孩子身上,男儿志在事业,别光顾恋爱把前途耽误了。”
甚至有时会带些怒其不争的愤懑:“你对一个女孩子越好,她就越不珍惜,你再这样是会吃亏的。”
一次与小玲从姑姑家出门,已穿戴好的方远主动把小玲的鞋子拎过来放在她面前时,被姑姑暗中使劲儿戳了一下脊梁骨。上电梯时小玲撇嘴道:“生怕我吃了你似的,她以为我没看见呢。”
其实姑姑对他的指导并不限于小玲,有时打电话时方远正在和同事聚餐,姑姑也会嘱咐他别总和他们瞎混,前途是自己的,要自己争取,少走弯路。
姑姑说得多了,方远心里也有点儿不舒服,觉得姑姑管得太多。但是想到她曾经给过自己的帮助,想到她对自己的关心,又觉得自己这么想太没良心,便把这种不舒服压下去。因此面对姑姑的百般叮嘱,方远都笑着答应,然后转开话题。
但时间久了连小玲也捕捉到了这种气氛,渐渐便心生不满。方远劝慰道:“姑姑也不容易,离婚这么多年,哥哥也不在身边。她帮过我很多,所以为了我,你多包涵吧,我会补偿你的。”
见他这么说,知道他夹在中间难做,只好按下。
压垮他们恋情的最后一根稻草长这样儿:那天夜里大概九点多,正在姑姑家的方远接到小玲电话,说她发烧了要去医院,希望他能陪着她。方远一边答应着一边收拾准备出门。
姑姑在一边插话道:“这么大人了,发个烧还得别人陪着,现在的女孩子有点儿娇气啊。”声音拔得很高,是有意让小玲听见。
室内一时间静默。不知道方远在想什么,他并没有像往常一样一笑而过,而是站在门口静静想了一会儿,然后轻轻打开门走了出去。
不知道那晚上他和小玲说了什么,但说什么都没用了,他们还是分了手。之后方远便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再后来,方远便成了我的前同事。他辞职了。辞职之前记得他说,现在全家族的人都知道了,他为了一个女孩子,跟至亲的姑姑较劲了。
他最后一条朋友圈是这样写的:“我以为的捷径,原来早已被贴好了价签,这是我承受不起的代价。因为懦弱,所以逃离。”
亲情可贵,但亲情也容易伤人。因为他们是我们在乎的人,或者是我们心怀感激的人,面对他们的过分要求,我们往往无力反击。
否则稍不顺意便要被千夫所指,成为别人口中忘恩负义不懂感恩的愣头青了。更不必说自己内心同样受折磨,在投桃报李与听从本心的抉择中往往进退维谷举步难行。
致贵人——莫道寡恩淡漠,只因判若天渊
“那个小子太木讷,不太会来事。”
我的一个舅舅身居高职,有次回老家探亲,酒桌上说起了同村那个通过舅舅的关系进入国企工作的年轻人。
“而且他十分会过日子(节俭之意)。平常也不怎么联系,逢年过节倒是来过,你瞅瞅他拿的都是什么东西。不是贪图他那点儿东西,可见他太不尊重人了。”
大家一片附和声,纷纷说现在不会来事太吃亏。“好马长在腿上,好人长在嘴上”“好钢用在刀刃上”,嘴不甜一点儿,出手不大方一点儿,谁会瞧得上呢。
被吐槽的年轻人我很熟悉,是我从光屁股玩儿到大的伙伴。人是内向了一些,不太爱说话,但是却是个有爱心有担当的小伙儿。
可惜此时,在别人嘴里他变成了一个“抠门不懂事”的毛头小子。说实话心里有点凄然,除了因为了解那个人,也因为有点儿物悲其类。
刚毕业那会儿,大伯托关系帮我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刚开始每次与那位叔叔小聚,都有大伯一同前往。后来大家都比较熟悉了,逢年过节我也会自己去拜访。但大伯缺席的会面少了热络多了疏离。
这并不是我多思多虑,而是无论我说什么话题,说得多掏心掏肺,那位叔叔只是淡淡听着,并不怎么插话,这让我一度很尴尬。
如此三番,无论我心底对他如何敬重,都不想再多见他,觉得连自己的出现都会浪费他的时间。
后来我反思了一下,莫不是我带去的礼品他十分不满?于是改变策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高端大气上档次。
也许是我的品味太差,所谓的高端大气上档次只是我的意淫;也许是我把别人想得太低端,社会地位算得上是中上等的那位叔叔,怎么可能这样肤浅,以物取人呢。
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看了一本心理学著作,作者说:“拥有同等价值的人才有可能成为朋友,因为交换价值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我有所顿悟。
不能被别人接受,可能只是因为我不够优秀,没有足够的实力让他垂青。换句话说,他的生活中根本不需要我,我并不能为他带来什么潜在价值,至少目前是这样。
而之前有大伯参与的聚会,那位叔叔的谈笑风生也只是因为他的谈话对象是我大伯,他的朋友。这么简单的道理我怎么就没想明白呢。
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我没有登门拜访,只是在年节绞着脑汁写贺卡、挑礼物,然后直接给他寄到家里。并不是我不够尊重,我不可能忘记他曾给过的帮助,即使我已经换工作多年。
只是他的地位见识太高,如果他不屈身,我便无法入他的眼入他的耳。
关系维持到这种地步,有种莫名的尴尬。好在这种尴尬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后来我辞了职,步入律师行业。我肯吃苦肯负责,在这个并不算大的县城名声渐起。
有次适逢五一,我便给久未谋面的那位叔叔发了祝福短信。没想到他竟很快回了我,说他就在我们当地,正在出差。
出乎意料这次见面十分愉快。他对我的进步给予极大肯定和鼓励,我也感受到了仿佛大爷在场的那种舒畅与亲切。
可见,没有聊不好的天,只有不想聊的天。
散场时他还主动邀请我有时间去他家玩,说他家阿姨时常念叨我呢。虽然我也明白其中缘由,但还是很没出息地暗自激动了一把。
获得别人的认可,尤其是一个本不把你放在眼里的人的认可,并不容易,不是吗?
我只是以我经历,述我道理。也许这只是个例,也许背后还有我并不知的其他原因。但偶然现象后背隐藏着必然规律。
假设一下,我没有换工作,没有做出成绩,还是好死不活地熬天混日子,也许现在与那位叔叔仍然保持着那样尴尬的关系,或许比现在还要尴尬一些。
然后呢,想象一下,我会不会也变成别人眼里“不太尊重别人”的不靠谱青年?可能会,而且是非常可能。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曾在《回忆.梦.思考》里曾说:“我们拒绝承认,一切更美好的东西都是以某种更大的代价而换来。”
中国人向来以朋友遍天下为幸事,“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一类谚语便是印证。遇到事情托关系走捷径的现象不在少数。
但在走捷径之前也要先考虑好,天下并没有免费的午餐,自己可能付出的代价是什么,以及,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