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用小说进行思考

《复活》的故事背景发生在19世纪末期,俄国一位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 )引诱其姑妈家的女仆(玛丝洛娃),并把她抛弃。而玛丝洛娃由此身心遭到摧残,走向堕落,沦为妓女。许多年后,玛丝洛娃被人诬告,而聂赫留朵夫恰恰是法庭上的陪审员。当他目睹玛丝洛娃的惨状时,良心受到谴责,灵魂开始苏醒, 开始了一系列救赎的举动。在玛丝洛娃方面,他尝试多种办法救她出狱,未果后与她一起前往流放地西伯利亚。在社会层面,他放弃了贵族生活,把土地分散给了农民。

托尔斯泰作为文学大师,《复活》的艺术层面已不必详述。这里仅列举几处印象较深者。小说的第一段即引人入胜。第一句写道即使人类滥伐树木、驱逐鸟兽、糟蹋土地,到了春天自然界依然显出生机勃勃的样子,阳光和煦、青草生长、生意盎然。在这样的春天里,花草树木、鸟雀昆虫、小孩子们都欢欢喜喜。反观成年人,不去欣赏万物之美,却沉浸在自己发明的统治别人的种种手段中。通过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对比,点明了这部现实主义小说的主题。这样的对比手法在小说中屡见不鲜,比如玛丝洛娃在风雨交加的泥地中追赶火车时,聂赫留朵夫却在车厢的丝绒软椅上打牌说笑。

而本文想着重探讨托尔斯泰的思想层面,他在写作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思考。他思考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即以聂赫留朵夫为代表的贵族青年如何一步步走向堕落。在上大学的时候,他是一个有志青年,富有自我牺牲精神,乐意为一切高尚事业献身;而在社会上过了几年,他就变成了一个利己主义者,迷恋酒色,享乐成癖。他以前接触大自然,阅读在他以前的诗人、哲学家,认为这些是重要的;而几年后他认为社会制度和跟同事们的交际活动是重要的。促成这一系列变化的因素就是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周围人们对他的影响。当他思索上帝、真理、财富、贫穷等问题,别人就会觉得不合时宜并取笑他;但他看爱情小说和去剧院看轻松喜剧时,大家就鼓励称赞他。他省吃俭用时别人觉得他古怪,但他挥金如土时大家就觉得他潇洒。他原来会把父亲给他留的地分给农民,这引起了母亲和亲戚的不解和吃惊,但当他在部队花天酒地并导致母亲不得不动用存款时,母亲却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而且是好事。托尔斯泰虽然描写的是19世纪末俄国的上层社会,但对人与社会环境的思考也许适用于任何一个时代。人,作为一个个体,是很难去对抗环境的,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例子毕竟是少数。

腐朽的社会风气可以让上流社会的有志青年走向堕落,而残酷的社会制度就会让底层的劳动人民遭受慎重的苦难。借助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在法庭和监狱的行动和观察,托尔斯泰在传递着这样一种思考:这些罪犯是真的因为其本质罪大恶极无可救药,还是因为不平等的社会制度造成的?比如在法庭上审讯的一个撬锁窃盗案。被告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被指控撬开了仓库的锁,偷走了一条破地毯,最终被判刑。 小伙子以前是香烟厂的学徒,因为工厂老板同工人纠纷而被解雇,他找不到活儿干,在城里游荡,喝醉了酒之后撬的锁。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有碍健康的繁重劳动、酗酒、放荡戕害了他的身心使他变得愚钝。这让我想到了老舍先生笔下的骆驼祥子。祥子本是一个踏实肯干的拉车夫,有自己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和追求,但遭遇好多次社会不公平的对待之后,最终沦落成了一个对生活麻木、失魂落魄的人。

与《骆驼祥子》有所不同,托尔斯泰并没有止步于反映和描绘社会现实,他让聂赫留朵夫进一步的去思考,为什么有的人在坐牢,而另外一些和他们一样的人却自由自在,甚至那些人还要审判这些人?一些人凭什么权利惩罚另一些人?聂赫留朵夫去读了许多学术著作,讽刺的是,学术可以解答成千的与刑法有关的繁难而深奥的问题,却独独没有解决他要求解答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把这部现实主义小说提升到了哲学层面。

除了在哲学领域,小说中的思考还涉及到经济学层面。聂赫留朵夫想把土地分给农民,但是应该怎样分配呢?有的农民主张按人口平分,但聂赫留朵夫反驳说,如果这样,那些不干活的人、城里人就可以得到一份,就可以卖给有钱的人。土地就又集中在财主手里。又有农民主张以合作社的方式耕种,谁种地就能分到收成。聂赫留朵夫反驳说这样就得保证所有经营设施都是公共的,而且土地有肥又瘦很难分配。经过几轮这样的讨论,最终他们决定采取亨利乔治的单一税方案。从这一番讨论可以看出,托尔斯泰的小说并不是理想主义的童话故事,而是真正想去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的。

读《复活》的体验就是一直在随着作者去思考,而这份体验,是读其他小说从来没有过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复活》-用小说进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