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的精神》| 我心中的“昭和棋圣”

“昭和棋圣”——吴清源

上个月看了竹桃苑一部七徽写的文章《中的精神》|笑谈风云 后有幸和作者聊了一聊。在七徽的推荐下,最后也是带着好奇和虔诚的心态买了这本吴清源的自传《中的精神》。说好奇是因为七徽说这本书,即便是不懂围棋的人也是可以很顺利地读下来;而虔诚是因为,吴清源这个名字和围棋同时进入我的世界。吴清源啊,实在是太有名了,而小时候接触吴清源,不过是他的棋谱,而如今竟有幸一睹老人家生前写下的文字,甚妙!

为什么吴清源在我的心目中占据着如此地位呢?先看下面这一段文字:

1939年升七段。至此于日本第一流棋手进行“十番棋”、“六番棋”和“三番棋”等对局。其中以“十番棋”战绩最为突出。计1939年对木谷实十番棋,1941年对雁金准一十番棋,1946、1950年对桥本宇太郎二次十番棋,1943、1951、1952年对藤泽库之助三次十番棋,1953年对坂田荣男十番棋,1955年对高川格十番棋。在以上十番棋中,将除雁金准一以外的对手全部降至先相先或定先。因此被公认为围棋界第一人。(来源于吴清源 百度百科)

这里解释下先相先和定先:围棋中,由于黑棋是先手下的,因此相对于白棋具有更大的优势,现代围棋规则是黑棋要贴目。(目可以简单理解为空格,围棋的规则简单来说就是谁围的空多谁就获胜。由于黑棋的优势,黑棋需要在结算的时候扣掉部分的目数,以达到公平的目的)

而在当时,黑棋是没有贴目这个规则的,因此黑棋的优势很大。先相先就是对弈双方时,在三局棋中,下手第一、三局执黑,第二局执白。在对弈时,如果下手需要采用先相先的对局方式,才能和上手的胜率相等,即表示下手棋艺不及上手;而定先,顾名思义,就是下手一直使用黑棋先行。

在当时的日本围棋界十番棋中(即双方进行十局的围棋对弈),倘若某一方首先领先对方四局(比如出现4:0,6:2之类的比分),则对手就要降格,这也意味着,在双方之后的对弈中,被降格的一方地位就要低于将对手打降格的一方。

1939年到1956年是吴清源的全盛时代,被称为“吴清源时代”。二战初期,在日军铁蹄横扫中国和东亚大陆的同时,棋士吴清源在日本本土上孤军奋战,仅凭个人之力,在震古铄今、空前绝后的十次十番棋中,战胜了全日本最顶尖的七位超级棋士,并把所有的对手打到降级,不是降为相差一段的先相先,就是降为相差二段的定先,迫使败者改变交手身份以表示弱者不具备和强者公平竞争的能力,直至后来无人可战,升降十番棋不得不结束。吴清源成为当之无愧的棋坛第一人,被誉为“十番棋之王”“昭和棋圣”。(来源于吴清源 百度百科)

这也是为什么吴清源在这么多人心中是神一般的存在了。


介绍了吴清源的辉煌历史战绩,我们现在转移到这本传记上。其实在除去吴清源的光环以外,他的棋风也可谓是开创了一个时代。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1933年10月16日,吴清源执黑对阵本因坊秀哉名人执白的那场比赛了。“本因坊名人”不只是一个称呼,是象征地位的一个称号,代表了当时日本围棋界的权威和最高水平。

这里引用作者的原话:

三三•星•天元

在新布局盛行的1933年10月,我和本因坊秀哉名人的对局,着实让棋界和棋迷吃了一惊。

《读卖新闻》社主办了由五段以上棋手参加的淘汰制 “日本围棋锦标赛”,最后的冠军将和本因坊秀哉名人对 局。因为那年名人正好是60岁,所以将此作为名人的花甲纪念对局。我当时是19岁。在半决赛中,我战胜了木谷实先生,决赛中我又战胜了师兄桥本宇太郎五段,获得了冠军。

据说,《读卖新闻》社的社长正力松太郎,在我获得冠军后,竟然握着桥本的手对他说:“真是输得太好了。” 这种“感谢”方法是很怪的。其实,《读卖新闻》社特别想让继承了本因坊传统的名人接受我的新布局的挑战,他们期待着这种新旧对抗能引起社会的广泛注意。

在日本桥的旅馆里,开始了这局棋。拿黑棋的我第一手是下在了三三。江户初期的本因坊道策把三三称为“鬼门”,是禁着。在本因坊一门,当时还有那样的传统。 如果下了禁着的话,是要被逐出师门的。因此,谁都害怕,不敢下。但尽管棋圣道策的棋很高,可他不说明三三不能下的原因,就要将弟子逐出本因坊门,也是很奇怪的规定。和名人的对局,我的第一手就向传统发起了挑战。

第二手我下的是“星”。第三手是“天元”。前三手的性质都是各不相同的,将它们放在一起下的这个奇怪的 布局着实让名人吃了一惊。

现在下星位是很流行的。如果是白棋,下两个星位是很普通的布局。星位在本因坊秀甫时代时有人下过。棋圣秀策在晚年也曾下过。

“三三•星•天元”之后,我又占据了包含天元在内的四个星,形成了一个正方形的模样。这也是我研究的一个新布局。这样的布局和先前的常识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在隔壁观战的本因坊弟子之间引起了很大的冲击。这完全和本因坊一门所教的布局背道而驰。[1]

这场吴清源对阵本因坊秀哉的比赛棋谱是所有棋谱中我反复看过最多的一个。最后结果是吴清源以2目的劣势负于秀哉名人。但在比赛期间,秀哉名人一共打挂了13次(打挂是上手的权利,可以任何时候无条件中止比赛,且没有时间和次数的限制)。这盘棋一共下了三个月,而且据说白160手“点”的鬼手是秀哉的弟子前田陈尔五段想出来的。打挂在现在看来也确实有失公正。

但这盘棋最终还是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在此之前,吴清源刚到日本,与他的朋友木谷实先生就开始研究“新布局”。吴清源也在自己的传记中提到:“我比较讨厌下定式。”

定式是先人研究下来,双方各自都受益最大的下法,可以理解为棋盘上的公式。目前世界棋坛的职业选手大概分为两种:一种潜心研究定式,以及定式的各种变化。这样的棋手在对弈过程中的优势就是,能算出棋局发展的变化。比如说我可以算出这个棋形变化后的20步,而你只能算出来15步,这时候优势和胜利的天平也就随之倾斜了;另一种是属于不喜欢这种套路的,风格都是从一开始就跳出定式,给人的感觉就是棋风特别飘,且布局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规律。

吴清源对于棋坛的很大一部分影响就是挑战传统。就像他传记中写的那样,当时日本围棋都流行下小目(即棋子在棋盘上一条路是三路,一条路是四路)。而他选择了当时日本围棋界禁止的“三三”(棋子位于棋盘的三路和三路的交叉点)和“星”(棋子位于棋盘的四路和四路的交叉点)以及“天元”(围棋盘正中心的点)。此后,他的新布局也没有被证实相较于传统小目布局有实际的更大收益,但是,新布局的意义在于开创了更多的下法,走出传统的定式下法。像后来比较有名的棋手:芮乃伟(吴清源弟子,女子世界冠军),古力,柯洁等等棋手,都是属于上述棋手的后者,棋风感觉都是比较新颖的。

“新布局”对弈至第五手


“新布局”对弈至第14手

吴清源:围棋棋盘上可以下的地方有361处,可以研究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这也是新布局的意义所在。

而吴清源的棋风也并不止是创新那么简单,就像这本自传的名字一样:中的精神。

吴清源:我的理想是“中和”。在古代中国,中和是最得到提倡的一个概念。

围棋的理想也是中和。只有发挥出棋盘上所有棋子的效率那一手才是最佳一手,那就是中和的意思。

我所走过的道路,应该可以说是追求中和的人生吧。

这里的“中和”,我的理解是中庸之道,不走极端而顾全整体。围棋本身也是一个需要整体考虑的一项对弈活动。吴清源这种思想,也是来源于从小学习四书五经,接触中国古典文化而来的。我想,在棋盘上,也恰恰是“中和”的思想,得以发挥出每一颗棋子的意义从而获得最大的收益吧。

此外,书中还有不少介绍吴清源个人经历和私人生活的一些事情。可以说,无论是中国的文化还是中国本身都是对吴清源本人影响十分之深的。

以前听说过一些谣言,说吴清源加入日本国籍,和日本人扯上什么关系之类的。如今慢慢成长也开始懂得,我们总是站在圣人的角度去要求别人。

吴清源在日本,也可谓是道路坎坷。1928年留洋至日本,当时吴清源只有14岁。在异乡的土地上,加上中日战乱和日本对中国的压力,吴清源的心里不是滋味。为了在围棋界的继续发展,吴清源也加入了日本国籍。我想,在日本备受歧视和威胁对他来说也是一种不小的考验吧。在当时的军国主义如此严重的日本,加入日本国籍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吴清源一直以来的愿望都是促进中日的友好。而吴清源对中国围棋的崛起和世界围棋的交流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金庸:在两千年的中日围棋史上,恐怕没有第二位棋士足与吴清源并肩。这不但由于他的天才,更由于他将这门以争胜负为惟一目标的艺术,提高到了极高的人生境界。

吴清源的棋变换自如,不被尝识所局限。吴清源先生一生执着棋艺,在取得了诸多无人能及的成就之后,依然心无旁骛,他也是这么要求其他的棋手的。吴清源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围棋,而对于吴清源来说,棋是艺术,棋如人生,棋为境界。

[1]《中的精神:吴清源自传》吴清源著 中信出版社 2016年8月第3版 ISBN 978-7-5086-5853-7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的精神》| 我心中的“昭和棋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