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 13 岁女孩被父母带去荒岛求生,这种教育方式对吗?

7月5日,山东威海。民警接到渔民报警,称一名少女向其呼喊救命,说自己被他人困在小岛。女孩父母称女孩13岁,行为叛逆,想带她来体验一下生活,但女孩因无法忍受荒岛艰苦环境,向渔民求救。随后民警对其父母进行批评教育,并护送回岸边。

由于信息较少,只能就视频信息,就事论事。

一、孩子“衣来张手,饭来张口”是怎么养成的?

两种可能:

  • 1、从小是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带大,老人家对孩子的溺爱,养成了这样的习惯

  • 2、父母的溺爱。嘴里边骂着,手里边去递衣服、送去饭。

但归根结底,是家里人的“溺爱”造成的。

这也是要根治问题关键:转变关键人物的观念,全家统一教育方向,不再溺爱,而是科学地爱。

二、“送去荒岛求生”的行为,反映了什么问题?

两个方面的问题,也是社会中普遍父母的问题:

1、遇到孩子的教育问题,不是先查资料,也不是先咨询专家。而是根据自己的突发奇想,然后做出一些自己觉得有效,但又仅仅是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如视频中,父母觉得孩子有这方面的问题,然后直接没经过商量,带她去荒岛求生。(什么逻辑???)

2、不正视孩子的心理问题。如今很多孩子有心理问题,却很少家长承认,连去找心理医生验证一下都觉得丢脸。

如视频中,孩子有些心理问题。更应该去找心理医生咨询,再做针对性的措施,而不是直接带她去荒岛求生。。。

三、孩子“叛逆”,怎么办?[1]

事实上,孩子短期的“叛逆”,是正常的生长发育过程的表现,是建立自尊心的重要过程。

但是,孩子一直持续“叛逆”,则和亲子关系相处有关:一是无条件溺爱;二是打骂呵斥。而视频中,我猜,应该两个方面都中了。

1、我们对孩子的信任是治疗孩子逆反心理的良药。

我们要学会做孩子的朋友。尊重,信任他们,尊重孩子的人格。注意和孩子说话的语气,真正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去理解孩子,包容孩子出现的小错误,允许孩子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放大孩子的优点,淡化孩子的不足。与孩子建立起感情的纽带,获得孩子的信任,做一个孩子愿意把自己的所想所思都告诉我们的朋友。只有这样,才不会把孩子往外面“理解”他的不良损友那里推。

2、注意和孩子说话的语气,态度要温和。

孩子在犯了错误的时候,对他说:“爸爸妈妈相信你,这次做错了,改正就行,我的孩子从来不犯相同的错误。只要改正错误,爸爸妈妈会更爱你!”远比大声地指责叱骂更能让孩子容易接受。当一个人得到别人的信任时,在犯了错误的情况下,会更加自责。他会审视自己的错误,对自己进行反省,并决心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3、尽量少给孩子讲大道理。

孩子有时认为父母的大道理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不如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把我们儿时的经验和孩子一起交流。为孩子面临的各种困扰,出主意,想办法,像朋友一样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这样能够及时把握孩子的内心世界,即使孩子再出现问题,也能够从容应对。

4、要给孩子留“面子”。

孩子出现问题,不一定直接指出来,有时孩子会觉得羞愧不愿意承认做错。我们就暂时装糊涂,等到合适的机会,再和孩子像朋友一样交流。婉转地把孩子的错误提出来,并表示理解,和孩子一起想出克服的方法。孩子在父母的信任中长大,会充满自信和自尊,一个自尊心强的孩子不会允许自己去随意犯错误,更不会让信任自己的人失望。

5、允许其反复

我们能清醒地意识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能祈求他一天之内就可以改变,要给孩子一个改变的过程。孩子的错都是大人的错。父母时刻从孩子的错误中不断总结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当对孩子耐心尽失,无比痛苦的时候,就想一想教育家周弘,在面对自己的聋孩子,二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和恪守,所付出了怎样的耐心和艰辛,才培养出自己的聋孩子去说话并在大学里完成学业。



教育,永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科学严谨加之耐性恒心,缺一不可。


参考

^张未未,孩子凭什么优秀,九州出版社,2017.05,第240页



  • 我是永远相信光的21世之光@21世之光

  • 关注我,了解更多“教育”、“生物学”相关话题

  • 码字不易,认同也可以点个赞噢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看待 13 岁女孩被父母带去荒岛求生,这种教育方式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