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萌肉jiojio的小猎手——栉蚕


创作:四舅姥爷

编辑:四舅姥爷

图片上这个蠢萌的小家伙就是今天的主角了,这个第一眼看上去给人一种憨憨易推倒错觉的小可爱大名栉蚕(读作zhi, 四声),小名也许更为人所熟知:天鹅绒虫 

若不是因为它相当难得一见,目前的爬圈中拥有这个小家伙的玩家少之又少,凭借它呆萌的外表想必也不会在爬圈这么冷门。

寻访了百度“天鹅绒虫吧”这个巨冷清的吧后,发现参与饲养和互动的爬友寥寥可数,仅有的几条帖子多数也是来自吧主“冥界的艺术大师”。

或许在私底下的小圈子中依旧活跃着一批天鹅绒虫的饲养玩家吧。

(图片来自天鹅绒虫吧吧主“冥界的艺术大师”的帖子)

由此可见,对于这种神奇的生物,多数爬友只是有所耳闻,而更多人则是压根不认得。作为一种十分远古的活化石,它的存在在生物学上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今天咱就来细谈一下这个小可爱。


栉蚕

俗名:天鹅绒虫、粘液虫

学名:Peripatidae

门:有爪动物门

科:栉蚕科、南栉蚕科

分布地:非洲中部、马来半岛、美洲中部、澳洲

天鹅绒虫的整个身体被一层细微的乳头状突起覆盖,其上长有细毛,对触碰和气味非常敏感。这种突起密集叠加,让整条虫看上去就像覆盖了一层细细的天鹅绒,同时也让它的皮肤具有了防水功能。

它们可爱的小jio大多呈粗短的圆锥形。取决于不同的种类,一条天鹅绒虫会拥有13~14对足。这些柔软的强壮的小jiojio内部填满液体,并且没有任何关节存在,这使得它们行动起来更为自如。

充满液体的身体被包裹在一层薄薄的皮肤之下,由体内的液体压强保持身体的压力平衡。通过蠕动身体,节奏性的拉伸或压缩来调节肉肉jiojio内部的液压,天鹅绒虫可以悠闲地慢慢爬动。。

每只萌萌小jio上都长有弯曲的小爪,当天鹅绒虫在不平整的地面爬行时就会用到爪子,而在光滑地面上行进时,它们就会收起爪子,转而借助脚底的足垫无声前行。


天鹅绒虫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包括非洲中部、马来半岛、美洲中部、澳洲等地。很遗憾的是,中国无分布。所以说国内玩家手上为数不多的个体可能是国外进口来的野生个体,至于有没有玩家实现了人工繁育,因为周边饲养的人过少,实在是难以得知......

这些小家伙主要在南半球间断性分布,同时在东南亚和印度次大陆也有少量种类分布。是典型的冈瓦纳古陆起源类群

冈瓦纳古陆,又称“南方大陆”,或“冈瓦纳大陆”。大陆漂移说所设想的南半球超级大陆。包括今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南极洲以及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研究表明还包括中南欧和中国的喜马拉雅山等地区。


栉蚕名字中的“栉”,代指梳子或篦子,比喻像梳齿那样密集排列着的样子,而这正是得名于它数量众多的对称排列的小短足。但一般而言,大多数人还是习惯称之为天鹅绒虫。

由于这种天鹅绒般的质感,栉蚕也就有了“天鹅绒虫”这样形象而生动的名字。

和其他昆虫一样,天鹅绒虫也通过气孔进行呼吸,但它们无法关闭这些孔洞以减少水分的散失,因此它们一旦脱水就很容易死亡。

而且没有昆虫等节肢动物那些坚硬的几丁质外壳保护,白天的高温和干燥很容易使柔软它们丢失大量水分,出于这一原因,这些肥肥软软的小可爱很大一部分时间都躲在阴暗潮湿的地方。直射的日光下是找不到它们的踪迹的,只有在夜间和雨后才是它们活动的最佳时间。


但是要说一种历经几亿年几乎毫无变化的动物是靠“萌”活到现在的,换谁都不会相信。是的,虽然貌似人畜无害,软软萌萌,但天鹅绒虫却是十足的一个披着小绵羊外衣的饿狼。

虽然它只是个个头小、动作慢、出没于湿润夜晚的家伙,没有关节的小小肉脚使得它的爬行速度比蜗牛快不了多少。但它们毋庸置疑是一种冷血的捕食者,沉重缓慢的步态使它在猎物眼里的可怕程度远远胜于那些靠快速出击一击毙命的猎手。

当天鹅绒虫发现自己喜欢的猎物时,它的身体前半部会猛然跃起,喷射出大量粘性十足的黏液令猎物无法动弹,在一瞬间将猎物牢牢固定住。这时,不论猎物有什么防御武器,都将无济于事,只能面临被慢慢吃掉的结局。

通过头部两侧的两个粘液喷射腔,天鹅绒虫能够通过旋转喷射粘液来达到最大程度上覆盖最广的攻击范围。射出的粘液在与空气接触后就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脱水硬化,成为真正的“捆仙绳”。

作为一个猎手,任何处于它攻击范围内的小型动物都会沦为它的猎物,换句话说,他什么肉都吃。当猎物被粘到一根树枝上后,就只能眼睁睁望着天鹅绒虫摇晃着脚步慢慢而来。

之后天鹅绒虫就会开始在猎物的外骨骼盔甲上缓慢的摸索软肋部位,一旦发现这个部位后,天鹅绒虫就会张开自己那张很可怕的嘴,用利齿把猎物的外壳撬开。

利齿外露的天鹅绒虫

接着,天鹅绒虫会就会向其中注入浓烈的消化酵素,这是一种强酸消化液。相当于人类把自己的胃酸注入另一种动物体内,这种消化液能迅速消化并溶解肌肉组织和纤维组织,一点点“烹饪”依然活着的猎物。最终,当猎物的软组织溶解为一团浓羹时,天鹅绒虫便将“汤汁”吸得一干二净,只剩下猎物的坚硬外骨骼。

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的研究指出,天鹅绒虫喷射黏液的过程利用了流体的力量和弹性,能做出超出神经对肌肉的控制速度的周期性振动。天鹅绒虫利用这种能力快速喷出网状黏液,用来抓住猎物或威慑敌人。

这种黏液喷射是自然界中少数几种能够快速振动的,人们目前尚不清楚其背后的精确控制机制。和其他物种(例如射毒眼镜蛇和射毒蜘蛛)通过晃动脑袋,让喷出的流体出现周期性振动不同,天鹅绒虫的脑袋能保持在固定位置。

利用高速摄像技术,智利阿道夫·伊班奈兹大学的Andrs Concha和团队排除了靠肌肉收缩的可能性,他们发现黏液喷射的周期性振动速度比天鹅绒虫已知的肌肉收缩速度要快。


在生物学家眼中,天鹅绒虫还具有相当重要的系统学研究价值。

形态自寒武纪以来,在近5.4亿年的时间里,它们的样子几乎维持不变。参考发现的琥珀化石可以看出,这些小家伙们在物种演化的长河中以不变应万变。即使是现存的个体,也都保留有大量祖征,这对于理解泛节肢动物系统发生和昆虫早期类群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琥珀图片来自巍巍昆虫记)

作为软体动物进化为节肢动物这一个重要环节的一条线索。它的存在在动物学家的眼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几十年来,很多科学家一直坚持认为,这种有爪纲生物是一类无脊椎动物中唯一幸存至今的样本,而它们正是今天生活在地球上的大多数生物的共同祖先。

现生和古生栉蚕的分布格局

研究发现,天鹅绒虫虽然在形态上与现存的节肢动物有很大出入,却是节肢动物的姐妹属。它们同节肢动物有着共同的祖先。但通过对其大脑的研究发现,他们同螯肢动物亚门(蜘蛛、蝎子等)类动物更类似。

只能假设,天鹅绒虫在进化的过程中失去了许多把它们界定为螯肢动物的特征,尽管年代久远,但这种“活化石”可能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古老,作为节肢动物祖先的理论目前并不能很好地站住脚,它可能只是螃蟹和蜘蛛的祖先,并不能填补所有节肢动物进化过程中缺失的那一环。


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上亿年,但还是感谢大自然,虽然它捕食的时候六亲不认,可毕竟长得萌啊。


欢迎关注公众号:四舅姥爷

你可能感兴趣的:(萌萌肉jiojio的小猎手——栉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