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要写作?

当你想要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最好先想好做这件事情的意义,否则很容易半途而废。

写作,跟阅读其实息息相关。

一直以来我都有随时阅读的习惯,生活中但凡遇到有文字的地方都会格外留意。有的时候出差坐高铁或者飞机,也会翻翻座位上放的杂志或者报纸,一些好的文字和内容我也会记录下来。看到文字类的物件,自己都会饶有兴趣去做一番阅读。

慢慢的,阅读多了之后,就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就会想着随便写点什么。后来发现写东西还是有点上瘾的,一天不写,总觉得少了一点什么,再加上自己有每日反思的习惯,所以在写反思日志的时候,就会或多或少写一些,没有做字数上的强制。

然而即使是这样,其实我一直没有非常认真的去考虑为什么写作这个问题,也更加谈不上说写作的意义。

就这样不知不觉间,公众号的写作也有了近6年的时间,写作的初衷是在一次与朋友聚会的交谈中获得的启发,然后也就随便写了起来。只不过从2021下半年以来,自己写作的动力大为减缓。

进入2022年以来,在持续阅读的同时,我也在不断地体察自己,最终发现是自己的认知问题。如果我们想要做成一件事情,非常有必要,也值得我们花点时间去弄清楚背后的原理、机制,或者说是意义。

那么写作对于我有什么意义呢?

一、记录自己成长的点滴,不让岁月虚度

成年之后,不像童年时期,对世界万物都具有好奇心,反而是变得迟钝,对身边的事物视而不见、见怪不怪了。写作之后,就不得不面临一些素材的问题,这样就可以提升自己对生活的感知能力。

大多数的时候,我们的生活都是很平凡的,每天在琐碎的事情中、甚至不少是在日复一日的重复活动中度过。只不过到每一年的年终,或者在人生的某个瞬间,当自己回眸的时候,能够有个东西,记录着自己的过往,没有虚度岁月,而是对过往的日子有些感知、感触。

其实自己也有一个小小的私心。文字毕竟是可记录的,若干年后,等女儿长大了,如果拿出来给自己的女儿看,让女儿体会父亲在成长中的点滴和感受、经历的过往,或许也会是一个不错的体验。

而且,说句题外话,我一直觉得耳濡目染才是最好的教育。

不用费劲的教导,我们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就要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何况我们要做的根本不是教导,而是辅助的角色,让孩子自己内心去构建自己的内心精神世界,发展她与生俱来的精神胚胎,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懂,恰恰是孩子什么都懂。

二、最自由的个人成长方式,拥有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我觉得没有什么兴趣爱好比写作更好去开展了的,最起码你不用花太多资金去买很多所谓的装备。

想想2019年的那时候,跑步一下子特别新潮,马拉松和山地越野等赛事也是如火如荼,健康类的APP,像KEEP、咕咚等的兴起带动了全民运动的热潮,那时候伴随着东湖绿道的开通,晚上真的是人山人海,微信里面也是一大堆的跑步群,涌现出了很多的跑步爱好者。

多运动是挺好的,但是有一句话叫做,“实力不够,装备来凑;实力不行,装备先行”。很多人一时兴起,买了一大堆的装备,但是跑了几天就坚持不下来了。跑步跟装备没有太大关系,关键还是自己是否真的喜欢、是否适合这项运动。

想想那时候一起结伴的朋友,到现在还在一起跑步的,一个手掌都能数得过来。

做成一件事,真的不容易。不想做一件事,我们的理由可以说有千千万万。

对于写作来说,一台电脑、一盏台灯、一个书桌,就拥有了自己的一方天地。

我有的时候就是这样,并不是想到一个主题就是写什么主题,很多时候并没有想法和思路。就是打开电脑,随便去写,看到或者想到一个词语,就围绕着这个词语去延展。

这是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在这个天地里面,可以自由驰骋,异想天开。

没有那么多的束缚,在自己的天地里独处,让感悟和感受发芽,让自己的不开心、痛苦都流露出来,慢慢的也就坦然和释然了。

当下纠结的人太多了,社会也让人感觉很拧巴,社会环境对个人的成长造成的影响显得变得越来越大。

相由心生,境由心转,千万不能掉转过来,“心有境转”。想想我们自己,是不是很多时候,反过来了。

三、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和体系

之前一直对知识和认知的区分不是很明确,深入了解之后,发现这两者大不一样。单纯的输入知识,并不能就成为我们的认知。不信的话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过去读过的书籍,听过的课,里面的内容基本上都不记得了。

这里借助万维钢老师的一段话,来讲述知识和认知的区别:

考试得了高分,不叫有知识;茶余饭后能高谈阔论,这也不叫有知识。 这些场合下,知识虽然有用,但是这些知识都不太牵扯到具体的得失,所以只是智力游戏。只有当局势不明朗、没有人告诉你怎么办,而错误的判断又会导致产生不良的后果时,你要是能因为有知识而敢于拿定一个主意,这才算是真知识。请注意,这不是在说,实用的知识才是知识,而是在说,只有当知识能够帮助你去做实际决策的时候,它才是你的知识。

这段话对我的触动很深,打破了很多过往的一些认知。我们过往只是一味的去输入概念、公式、模型、真理、所谓的前人经验、常识等等,我们认为那才是应该去学习的,但是这些知识的学习并不能够很好的形成我们的认知,去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形成我们的认知,一定要有触动和实践的环节!

这也就是为什么理想和现实之间相隔万重山。

在阅读上,这个实践环节就是通过写作来进行输出。很惭愧,自己过往虽然看了一些书,但是也就是过了一些书瘾,也就是读了而已,遑论高质量的输出。

只有通过输出,才能让自己在不自觉中多一些深入的思考,也让自己试着从不用的角度来审视问题,形成自己的认知能力。而认知本身就是一种技能,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打磨。

放眼古今中外,画家、书法家、科学家等等,但凡真正的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就一定要成为“大家”,也就是说,要去学习一项技能,就应该要形成一定的影响力。而要想成为“大家”,在实践的同时,需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再将实践中的感悟进一步丰富理论,才能集百家之长,成一家之言。

通过写作,就是在形成自己的一套体系和系统。体系的打造必须依赖于自身,这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一定要有关联。因为无关联,不体系。

前人优秀的理论和观点,打碎了,再结合自己的思考,加以糅合和关联,才能形成自己体系的一部分。

四、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写作选题源于生活,也是自己面临的实实在在的困惑。遇到问题时,持续思考,阅读这类相关的书籍,然后通过实践去解决问题。解决了问题后,收获了经验,会进一步促进个人去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另一方面,遇到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特别是面临一些重大选择的时候,我总是会建议身边的朋友要写下来,你在脑袋中想的一些东西,当你真正要写下来的时候,有的时候你会觉得完全不是一回事,要么写不出来,要么不清晰,那就说明是模糊的,同时这也是避免精神内耗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不至于不断地去想,这里面总会有考虑不周全的时候。

只有写下来,才能更加直观,加深自己的思考的同时,更清晰的明确下一步的方向,更好的做出抉择。

当我们面临不开心的事情,想不通的事情,就写下来!不用在乎内容和格式,就是这个动作,去写下来!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慢慢的会发现,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情绪和心态反而变得缓和了,自己纠结的问题也释然了,这样的过程是自己内在的求索过程,不需要借助外力的作用,毕竟任何真正意义上的成长都需要我们内在去探索。

五、持续积累,获得更多的反馈和连接

有输入必有输出!无反馈不学习!在当下的时代,单纯的输入并不能够让我们获得很好的成长,一定要有输出!用自己的语言来写出来。

获取反馈相对来说容易些,无论是正反馈还是负反馈,都应该积极去吸收,反馈就是自己成长进步的阶梯。

不同的方式可以让我们连接到更多的人,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我加入了一些喜欢阅读、写作的圈子,身边的朋友也会推荐一些读书笔记和经典书籍,大家一起交流和分享心得,这样的过程就是反馈的过程,最起码不是完全的闭门造车。

而且,写作是天然具有复制效应的行为。

记忆最深的就是在2019年写了一篇文章,《美好的事情终将发生》。得到的反馈还挺多,大家纷纷在底下发表评论,抒发自己的感触,那一刻,我也是感动异常。我看到了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尽管很多陌生的人对当前境遇感觉不是那么的如意,但是依旧怀抱热忱、怀抱希望、怀抱梦想。

将自己的感悟、感受通过写作这种方式去传递,比如看到好书之后,自己会写一些读书笔记来进行推荐,一些朋友回复说“推荐的很及时,跟自己的当下遇到的境况类似”;也有的朋友说,我推荐的书就是他们的阅读清单,因为我已经给他们排雷了。。。

听到这些话语其实真的很开心。虽然我们现在身处信息爆炸的社会,根本不缺少信息的渠道和内容,但是扑面而来的信息让我们无所适从,让我们无暇去做思考。

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哪怕只有一个观点,让我们吸收了,并且真正去实践了、去改变了,那么这篇文章或者这本书就是有价值的,自己的推荐也就是有价值的,自己对一些主题或者观点的打磨也是值得的。

结语

这样一写下来,突然发现,花点时间想清楚写作的意义,真的挺有必要的。想想写作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意义。而且这样的意义,我相信以后随着写作的深入,不仅仅会一步步强化,也会不断地进行添加。

其实也不仅仅是写作,任何一项事情,在自己匆匆茫茫扎进去琐碎的事情之前,花点时间仔细想想,或许在做事情的时候会更加有序、有目标,也更容易让我们到达自己想要去的地方。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我要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