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苏菲的世界》(一)

1、批:西方小说总是用悬念来推进。P11 2、哲学家追寻真理的过程很像一部侦探小说。有人认为安德森是凶手,有 人则认为尼尔森或詹生才是。遇到犯罪案件,警方有时可以侦破,但也很可能永远无法查出真相(虽然在某个地方有定有一个破案的办法)P13 3、遗憾的是,当我们成长时,不仅习惯了有地心引力这回事,同时也很快 地习惯了世上的一切。     批:要对这个世界保持好奇心。 4、在古代的北欧,意义重大的宗教仪式乃是献祭。对神明献祭可以增强神 明的法力。P23 批:中国古代也如此。 5、批:中国神话似乎是关于人与环境的寓言,而善恶冲突的内容似乎不见。 6、我们称这样的现象为“从神话的思考模式发展到以经验与理性为基础的思考模式”。早期希腊哲学家的目标乃是为大自然的变化寻找自然的——而非超自然的——解释。P26 7、批:西方哲学一开始就在追问世界的本源的物质是哪一种,中国哲学一开始就在追问形成这个世界的道。西方从具体上去追问,中国从抽象上去追问。这是为什么?恐怕不是这样的区别,回答世界怎么来的这个问题时,这两方面是兼而有之的,只不过慢慢地,一方着眼于从具体上去回答,一方着眼于从抽象上去回答,前者就清晰,慢慢进步,后者就神秘,大而滑之。那么,刚才的疑问依旧存在,为什么起点是一样的,为什么慢慢地就形成了这样的差别?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西方文化的“神性”和中国哲学的“人性”,“神性”就要追求超越,“人性”就讲实用、功利。讲实用功利,就“差不多”就可以了,因此中国有很多“差不多先生”。为什么西方追求“神性”?按我以前写过的文字说过,以下定上,契约,商业文明,平等,既然大家说了都不算,那么,就听神的;而中国相信人,相信圣人,听圣人的,在这样一个封闭而广大的大陆上,也容易产生“圣人”,而西方那样的海洋环境,没有一个所谓圣明的人,可以一直保持统治地位或是神圣地位,形成这个结果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开放而不封闭,因此西方的文化一开始就是交流融合式的,《圣经》就是一部反映交流冲突融合的历史。欧洲大陆、阿拉伯、非洲、印度,互相学习、借鉴、纠偏,取长补短,各种文化交流、冲突、融合,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优胜劣汰,不断进步。西边的高原、沙漠,北边的沙漠和草原,东边和南边的海洋,把中国封闭起来了,也保护起来了。P33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评:《苏菲的世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