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Flag总是倒?认清这三点,再也不用羡慕一年读100本书的人

你是不是像曾经的我一样,爱好是读书,可一年也读不了10本;即使读完一本书,却读完就忘,当别人问起或者给别人讲这本书时,什么也讲不出来;看着别人一年100本书的Flag顺利完成,惊奇且羡慕,自己却依旧实施不了?

花了时间,费了精力,却没有得到自己想到的收获,更别说提升自己了。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我们走进了读书的误区。

昨天看到一条韩寒的对于读书看法的视频,他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一个人一天到晚就是刷手机、睡觉、无聊,会觉得一天就这样浪费了;但如果他是看了一天书,就会觉得这一天很有意义。但真的是这样吗?

在韩寒眼中,读书只是一个很平常的事,就跟追剧、玩游戏一样,只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已。

《一分钟超强读书法》的作者石井贵士说,就跟看水晶球、看塔罗牌一样,看书只是把手里的东西换成了书。

不要把读书看成一件很高雅的事,要让读书像吃饭睡觉一样平常,这样我们读书的时候就不会过于在乎仪式感,不会要求自己一定要把每个字都读完才行,从而大大提高阅读速度。养成一种“刷书”的状态,渐渐地培养出读书的手感。

 一、作为成人来说,读书要有目的性

《这样读书就够了》的作者赵周老师提出了一个读书方法论,他认为成人学习应该要有自己的目的性,读书就是为了提升能力、解决问题,要把书中的内容与自己的经历结合起来,并指导自己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这个方法适用于致用类书籍,只有把书中的知识拆为己用,才能对知识真正地掌握。

所以选书对于读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一般要选什么样的书呢?

作为自己的知识存量不够多的人来说,读致用类的书籍是最为有效的,这样,在一次次不断地解决了自己的困惑后,会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当你的认知更广泛以后,会不自觉地升出更大的阅读渴望,去探索更广阔的知识。

比如你做事效率不高,你可以多看时间管理的书;你跟客户沟通有问题,那就多看沟通方面的书,然后结合自己的问题和经验,最后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石井贵士先生说过,当你想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就去读2000本专业相关书吧!如果没有这么多,那就“阅读专业领域书籍200本。加上周边相关领域的书总计2000本。”

如果只是听别人的介绍,看专家的推荐,自己没有主见,随大流,看过的书一则会因为自己的认知跟不上,最后读不下去,束之高阁;一则会因为跟自己无关,看过就忘。

只有带着目的去读书,才会用心去看书。

二、拿到书以后,如何来读

1.带着目的去读

读这本书,你的目的是什么?是想弄清这本书讲了什么?还是想解决自己的问题呢?

2.快速阅读4遍,每遍3分钟计时

计时有一个好处,就是会让你处于一种特定的环境中,会让全身心地都投入到这件事中,一心一意,自然效率会更高。

第一遍,看书的封面封底介绍、序言,以及别人的推荐语,这样基本上可以了解这本书主要讲的什么问题。

每二遍,看书籍大目录+翻阅整本书一遍。这时要注意两点:一个是千万不要想内容,把书想成塔罗牌或者水晶或是照片、玩具都可以;另一点是,手速要快,调整自己拿书的姿势,最快地翻页,果翻页不顺利,还可以用湿手器等辅助工具。

第三遍,继续第二遍的内容,大目录+翻阅整本书一遍。如果有时间,也可以瞄瞄子目录。

第四遍,大目录+子目录+翻阅整本书一遍,并且将有关键词的书页拆起来。

这四遍读下来,一本书基本上已经被你翻厚了,这时你会有一丢丢的成就感,带着这种美好的感觉去把刚才的关键词写下来,写20个左右就行。少了也不要紧,多了也没事。

3.用扫读的方式把每个关键词的意思写下来。注意,这里也不需要你逐字去读,比如关键词是一个概念,你只需要找到这个概念抄下来;关键词是几个步骤,你只需要找几段话的开头找到第一第二第三抄下来就行。

这一遍写下来,基本上对书的理解已经有60%了,到这里为止,你大概就对这本书有了自己的评价,是作为一本认知书到此为止呢?还是觉得有很吸引你的地方,你还意犹未尽呢?如果是意犹未尽,则可以进行下一步。

4.精读。找出这本书中你认为的新知、好的方法、你正需要的内容等,大概6个主题,用自己的话写出来。如果想做成漂亮的读书笔记,你也可以把图案保存下来,用不同的颜色标注,写出自己的感悟,针对这本书规划自己下一步的计划。

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重读书中相关的内容,直到你弄懂为止。或者去寻找其它的延伸阅读的书籍,去探究。到这里为止,经过了泛读、精读、笔记和思考,这本书基本上算可以读完了。

 三、读完这本书,就到此为止了吗

樊登老师在《樊登读书法》里说,读书是有针对性的学习方式,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方式,讲书则是最高效的沉浸式学习方法。

就像你去一个地方旅行,跟了一个旅行团一日游,各个景点打卡,最后累倒在回程的大巴上,甚至都不知道这个地方的风貌到底是什么。但是如果你在那个地方找到民宿待上两个月,早上吃地道的早点,晚上看大妈们跳广场舞,逛逛菜市场,相信这种体验跟一日游的感受绝对不一样。

这就是吸收,把书读懂还不算,真正地吸收才是最高级。

我举这个例子并不是说让每个人看了书以后都去讲书才算,而只是想说,如果读完一本书,能用自己的理解说出来,或者写出来,进行一次整理输出,才能让这本书真正为自己所用。

有输入,有咀嚼,有输出,这样就会形成一个阅读的正循环,读书就会像吃饭睡觉一样平常了,我们就再也不会羡慕那些一年读100本书的人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的Flag总是倒?认清这三点,再也不用羡慕一年读100本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