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礼物

在我拿到《生命的礼物:关于爱、死亡及存在的意义》这本书的时候,我不像之前所想象的那样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而是思考自己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本讲述生命,跟丧失和疗愈有关的书籍?

在阅读完全书之后,我停滞下来,将近两周没有再动这本书,我知道自己是在回避与死亡有关的话题。回避行为的背后,是我对这一话题的焦虑。我好像一直没有准备好能够坦然谈论、甚至直面死亡。

翻开书的封面,写着这样一段话:

我们都曾经、正在或将要面临所爱之人的患病离世。

当鹣鲽情深、相濡以沫的伴侣突患癌症,该如何面对,如何劝慰?

当生命渐逝,注定无法阻止,该如何了无遗憾地告别,好好陪伴爱人最后的时光?

当永失吾爱,生活灰暗绝望,该如何坦然面对孤独,疗愈哀伤?

也许正是这样的现实和问题,让我们感到无措,也感受到对未来不确定的焦虑。

在《生命的礼物》这本书中,心理学大师欧文•亚隆和妻子玛丽莲•亚隆夫妇以共同写作的方式,记录了在玛丽莲罹患癌症的最后时光里,两人如何面对死亡、处理即将到来的分离。这是亚隆夫妇献给对方的最后礼物,是他们65年美满婚姻和70多年共同人生经历的圆满句号。

本书也是一场温柔感人的死亡教育,它用真挚的语言记录了作者一年零三个月的经历和觉察,给我们带来关于生命、死亡、爱与存在的意义的思考,在思考中让我们得到疗愈。

未尽事宜是死亡焦虑的原因

原文选自《生命的礼物》P64

我继续阅读《直视骄阳》的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注意,描述我和一位悲痛的病人之间的对话,由于亲密好友的去世,她产生了强烈的死亡焦虑,无法正常生活。

“对你来说,死亡最可怕的是什么?”我问。

“是所有那些我将不再有机会去做的事。”她说。

这一点极其重要,它一直是我临床治疗工作的核心。长久以来,我一直坚信,死亡焦虑和你生命中有多少未尽事宜存在正相关。换句话说,你越是未曾好好地活过,你对死亡的焦虑就会越严重。



(图片来自网络,侵必删)

欧文通过描述他之前《直视骄阳》作品中的一段话,给我们讲了死亡焦虑的原因,是因为在我们的生命中存在着没有机会再去做的未尽事宜,而且未尽事宜的多少决定了焦虑的强弱。

几年前,我听过一个故事,有一位成年的女性,虽然老公疼、女儿爱,但她一直不快乐,也不知道怎样快乐,她总是担心身边的人会出事,或者会在睡着后再也不会醒来。尤其是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发生突然的死亡,这种时刻存在的担忧让她自己一直生活在焦虑的状态下。

    原因是她曾经经历了母亲突如其来的去世,她认为自己还有很多应该为母亲做的事情没有做,如果在母亲生病住院的时候,自己能够一直守护在她身边或许母亲就不会去世。这些后悔、愧疚的情绪一直伴随着她,多年过去了,她依然无法释怀,无法直视母亲的照片。

在这个故事中,故事主角的焦虑,是来源于与母亲的未尽事宜。母亲的突然去世,让来访想对母亲讲的话没有讲,想为母亲做的事情没有做,甚至于连一个道别都没有。所有这些想要说的话、想要做的事都再也没有机会了。

“由虚无而生的焦虑,总会试图幻化为对具体事物的焦虑”。换句话说,源于虚无的焦虑,会很快附着于某个有形的、具体的事物之上。【P59】

源于与母亲未尽事宜的焦虑,一直陪伴着故事的主人翁,随后附着于她身边的亲人、孩子身上,所以会经常担忧孩子出现问题,导致身心疲惫,也影响到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如果要追根溯源,一个人情绪中焦虑成分的多少,跟早年的经历有关。

早年经历是焦虑情绪的来源

原文选自《生命的礼物》P142-143

因此,表面来看,我们的早年生活颇多相似:从东欧移民来的父母,拥有商店的父亲们,彼此只隔着一个街区。然而事实上却有着天壤之别。在我所在领域的许多先辈探索家们——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安娜.弗洛伊德,梅兰妮.克莱茵,约翰.鲍尔比——都曾推断出,早期的创伤,甚至可以追溯到语前时期,所造成的损失往往不可磨灭。对成年人,甚至到了人生的晚年阶段,这些早期的创伤,依然会对舒适、自在、自尊 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



(图片来自网络,侵必删)

欧文对玛丽莲面对自己即将到来的死亡,所表现出来的平静如常有着很强烈的觉察。他意识到玛丽莲对死亡焦虑的体验远远没有自己的多。总体上来看,玛丽莲的焦虑也要比欧文的焦虑少。从一位心理学家的角度,欧文很确定,这份焦虑是来自于各自早年的人生经历。

虽然欧文和玛丽莲两人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他俩的父母都是东欧的移民,都来自俄罗斯的犹太小镇;也有着相似的原生家庭:父亲都是开商店的,在美国的华盛顿特区开了一家小商店,两家的商店还仅仅隔着一个街区。

虽然两人的原生家庭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两家人都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但是两人的成长环境又有着很大的不同。

欧文的父亲选择让家人住在商店上面,而商店是在一个缺乏治安的危险街区,欧文每天上学会紧张地碰到不友好的邻居,还要走过八个漫长的、不时有危险的街区到学校上学。周末还会在店里帮忙。

妻子玛丽莲家的商店虽然就在一个街区外,但是她家住在城市中一个安全、宜人的地方,她的母亲、姐妹也从来不用到商店帮忙。玛丽莲也一直接受良好的教育,总是能够得到认可和鼓励。在她的生命中,没有遭受到威胁、恐惧。

两个人不同的早期经历,导致两人的生命中有着不同程度的焦虑体验,对死亡的焦虑有很大的不同。

欧文少年时期紧张、焦虑、惊恐的经历,在面临即将到来的死亡时,表现得更加焦虑,更加难以接受。看到玛丽莲送走书后空空的书架,欧文是“无比震惊”;换做他,是不会痛苦地自己处理自己的书籍,而是会把这项任务交给孩子们在自己死后来完成;欧文在书中多次提到他难以想像没有玛丽莲的日子,他将不知道自己还能否生活下去。

从欧文的作品(如《直视骄阳》、《叔本华的治疗》、《哀伤治疗》等),也可以看出,他一直在与死亡焦虑做斗争,这种对死亡的恐惧,也促使他去研究和写作,去帮助面临死亡的病人得到安慰。

而玛丽莲可以自己坦然赠送自己的藏书;能够跟临终关怀的医生淡定交流自己“死”的细节;跟欧文谈论自己是“死得其时”。

什么是“死得其时”?

原文选自《生命的礼物》P6

“死得其时“这个词,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我又想到尼采的另一句箴言:”凡业已圆满者,皆为向死;凡依旧青涩者,及念久长。身陷苦难,终求苟活,唯愿圆融愉恰,高远久长,乃至璀璨。

是啊,成熟圆满,也说得很恰当。成熟圆满,这正是我和玛丽莲此刻的感觉。


玛丽莲和欧文一样,也在思考关于“其时”这个问题,作为一位87岁的女性学者,玛丽莲拥有成功的事业和精彩的人生 。她和欧文共同度过了65年的美满婚姻,养育了事业有成的三儿一女,还有三个孙儿和五个孙女,也享受了天伦之乐。她认为她在经历了几个月的痛苦治疗后,也算是“死得其时”了。她不再需要去经受无畏的治疗,去承担治疗所带来的痛苦。

在安抚死亡焦虑病人的众多方法中,最有力量的方法便是让他们思考怎样才能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让自己生活得无怨无悔、了无牵挂。所以我们在影视作品中会看到,医生在对得了不治之症的病人家属所说的话往往是:看TA还有什么愿望,去帮TA实现吧。

当一个生命,在充分活过的状态下,是可以轻松面对死亡,做到死而无憾的。

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像亚隆夫妇一样,从十多岁开始,就能够彼此相爱73年,携手共度一生,拥有成功的事业、美满的婚姻、幸福的子孙。大多数的人,需要以平常心来对待生命中的无常。

(图片来自网络,侵必删)

接纳生命中的无常

原文选自《生命的礼物》P7-8

父母去世的时候我都在场,或者算是在场。父亲当时就坐在那儿,近在咫尺,突然间,他头一沉,目光就凝滞在了左侧,朝着我的方向。一个月前刚念完医学院的我,立即从我姐夫(他是个医生)包里掏出针筒,给他的心脏注射肾上腺素。然而为时已晚,父亲死于严重的中风。

十年后的一天,我和我姐一起去医院探望母亲:她大腿骨骨折了。我们坐着跟她聊天,聊了好几个小时,接着母亲去做手术,我和姐姐出去小小溜达了一会儿。回来时,病房的床单被褥都已经被撤掉,只剩下一个光秃秃的床垫。我再也没有母亲了。


能够像欧文和玛丽莲那样拥有精彩人生的人毕竟是少数,我们多数人会像他的父母那样,在不是高寿的年纪,没有辉煌的成就,也没有充分地活过,可能就要淡然落下人生的帷幕。我们能够做到,就是在生命还允许的情况下,充分活好自己,到了力不从心的时候,对自己说:如此,也好。

最后,我用书中的一句话来结束这个分享:“意识”是多么了不起,好好享受它的每分每秒吧,别把自己淹没在对所失去的东西的感伤和遗撼中!

所以享受当下,记录当下,不留遗憾,才是面对不确定性的未来的最好解药。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命的礼物)